![](https://img.haomeiwen.com/i5296550/7c382cfb894e1c76.jpg)
这是《思考快与慢》第三章学习笔记
普遍的“最省力法则”不仅适用于体力活儿,还适用于我们的认知行为。这个法则主张,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
感知:
1.上完一天的班是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做不费力同时产出效能较少的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以此度过一天是一种,做那种重要的极其耗费脑力精力的工作也是一种。人们大多会选择省力的一种。因此有个概念叫“伪工作者”,是指那些每天把自己搞得很忙,但是那些工作(也被称为伪工作)不产生什么效果。这样的选择是人的天性使然,懒惰是人的天性,在众多可选道路中人更倾向于选择容易走的那一条。所以,去顺着天性还是逆着天性、把懒惰当做刚需还是给自己重新选择刚需,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做出思考和选择。
2.有一个词叫“香蕉原则”:在公司的免费水果区,香蕉比橙子更受欢迎,这是因为香蕉更容易剥。也体现了“最省力法则”。那么,对于想要培养的积极行为,应该增强“香蕉效应”,减少做事的“摩擦力”,比如,把运动鞋直接放到走步机跟前,就可以让人在想要运动的时候直接换鞋上去,免去了先去门口鞋架换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不想锻炼念头的潜在风险。对于想要规避的不良行为,增强“橙子效应”,增加“摩擦力”。比如,学习的时候,把手机放到远离书桌的地方,这样,如果想要看手机,还需要起身走一段距离,增大了看手机的阻力,可以有效降低拿起手机的频率。
心流: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心流巧妙地区分了两种努力形式:对任务的关注和对注意力的严格控制。集中注意力关注吸引人的事并不要求自我控制。我们要将所有资源都用于手头上的任务才好。
感知:玩电子游戏和专注于创作(写作、画画等)都可以让人进入心流状态,但它们的区别是:一种是被动地集中注意力,因为事情很吸引人,我们是被吸引过去的,另一种是主动的集中注意力,事情在开始时可能还有些枯燥,需要我们严格控制自己先去做然后才可能享受到沉浸其中的心流体验。想到作者在前一章作者抛出的问题:若注意力是种货币,那我们要买什么样的产品呢?货币有两种用途,投资或消费,消费可以获得即时满足感,投资则是将满足感延迟,将现在本可以享受的乐趣推迟到未来再去享受。将注意力比作货币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因为注意力是我们所拥有的可以有所产出、创造价值的最宝贵的资源。所以,拿它来买什么?不妨买自己的成长吧,把注意力放在能产生积累效应的事上,能让自己变好这件事上。
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自我损耗的影响能通过注射葡萄糖得到缓解。在一项关于损耗对判决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保释官在用餐过后更容易通过申请批准,在又累又饿的情况下容易否定保释申请。饥饿和疲劳都容易影响他们的决定。
感知:如遇重大考试,是否应该祈祷阅卷老师不是在又累又饿的情况下审阅自己的试卷…
不要在情绪不佳、状态不佳的时候思考重大问题,这时候的自我损耗很严重,做决定的质量会受到影响。在面对多重挑战或任务时,可以先吃点甜食或水果,缓解自我损耗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