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始总是这样,小的时候,我们缺少什么,我们就扑向什么。
故事的结局也是如此,长大以后,我们不想学会什么,我们偏要经历什么。
安生缺少爱,所以她扑向家庭平淡温暖的七月;
七月缺少激情,所以她扑向自由张扬的安生。
原本,七月安生,安生七月,她们踩着彼此的影子,想着的是友谊地久天长,多么完美。直到遇见了家明,那个看似在电影中存在感极低的男孩,却是她们生命中最波澜壮阔的一次起伏,把她们原本的命运撞得支离破碎。
于是,
不想学会孤单的安生,偏偏跟着吉他男走南闯北,在过分嘈杂的人群和冰冷刺骨的深夜里经历了人世间最惨烈的孤独;
不想学会告别的七月,却在同一个车站亲眼目睹最爱的两个人离开,学会第二次先转身再流泪,学会不再说出口的不舍和挽留。
我是有偏见地看这个故事的,我心疼七月大过安生。就像从未患过抑郁症的人们会觉得抑郁症患者是无病呻吟一样,健全的人,往往无法体会缺陷者的痛苦。我也一样,我感受不到安生的孤独寂寞,我只能对七月感同身受。我理解她心底那点渴望不同和改变的小激情;理解她宁愿放弃这激情守在小城市和家明平淡一生;更理解她最终的决绝和坚定:爱情必须至诚至真,更何况和你和我最好的朋友牵扯不清。我和七月和大部分女孩一样相貌平平,成绩优异,乖巧懂事,几乎没有叛逆期,家庭幸福平淡,按着父母的要求平安健康的成长。像安生那种活得肆意张扬的女孩,我们从来可望不可即,她们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女孩”,也是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眼中“美”的标准。我仔细思考,如果是年幼的我遇到安生,或许也会像七月一样,迫不及待的想跟她做朋友,可我不会太喜欢她,因为她身上有我缺少但却向往的品质。
于是我也讨厌安生,更确切地说,是嫉妒。嫉妒她可以肆意地让我爱上的男孩注意到她;嫉妒她的自由果敢,敢做敢当;甚至,嫉妒她为了友谊付出的魄力。因为我没法对她那种对我来说遥不可及的孤独感同身受,所以我看不到她背后的落寞,只看到那肤浅的、令她自己厌恶的自由。
奇怪的是,我并不讨厌这个男孩,虽然他对七月用情不专,对安生也无法全心投入,我却没有想象中恨这种软弱。他一定从七月那里听了许多她和安生的往事,才默默地和安生达成共识,他守护的,不仅仅是七月,还有七月和安生的感情。
可是爱情哪容得下第三者,七月本就羡慕安生,又恰巧通过玉坠发现自己爱的男孩更喜欢安生,于是她恐惧了,她爱安生,但她更爱自己,她没有开口挽留安生,她想挽救自己的爱情。她未曾想到,这段乖乖男孩被坏女孩迷住的感情,在时间的流逝中,伴随着每张明信片的“问候家明”越来越深刻,握不住的爱情,就是握不住。
爱情最终还是结束了,用她自己的尊严和勇气画上的句号。这个时候的安生和七月,都不再是过去的样子,安生已经变成七月,渴望一个稳定温暖的怀抱。七月却变成安生,给自己逃离的理由,踏上远途的路。她们好像两条相交线,拼命靠近,却在最接近的时候越走越远,因为这一路没有陪伴,我们早没了默契。我眼里有你不懂的尊严和过去,你手机里有我不再能听的电话,分开,是必然的。时间哪能平息一切,时间只是用最痛苦的方式结束一切。
在我看来,她们的友谊,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升华的。我结束了一切,放弃了曾经的自己,长成了你的样子,除了我自己,我只有你。一如七月所说,我恨过你,可我也只有你。
七月的死却来得猝不及防,快到让我来不及思考清楚她们是否已经原谅对方,快到我看不懂家明的影子还在不在她们的关系里,安生就已经签了字,作为七月的家属。生命的末尾,她们以家人的身份升华了友谊。
她死了,我替她养大她和他的孩子,替她过原本她期待的人生,没有他,但却时常在自己的镜像中,看到她的影子。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安生的孤独。
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写得还不错,请给些鼓励吧!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们一起分享心情,探究人性。
作者介绍:一一,心理学在读生,极简主义者,也是笔名来源。擅长从一个点切入描写一件事,对生活和人物极其敏感,热爱读书和电影,喜欢读小说,看小众电影。立志从专业角度探索人性,理解人性情感;立志做一个不反智,爱生活,会爱人的写作者。
作者信息:19岁,女,大学生。热爱小众电影,文艺片,现实片,希望以后从事电影行业的写作者,认为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方式,希望电影能成为影响观影者和社会的工具并立志实现这一宏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