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把一天的日程做了个小计划,虽然没有像建筑师那样把自己的作息精确到几点,但也包括重要的日程:运动、日课、背诵、复检、ETC,闭环管理,睡前原谅一切,醒来又是重生。
今天的气温4-15度,下午到书苑山庄去打乒乓球,感到特别热,松姐说一点都没有冬天的感觉,集中精力打了两个小时,结束后感觉整个人非常舒展,出来后看到院子里的竹子,挺拔翠绿。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一个人在运动的过程中,才会什么都不想,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是快乐的。
但是生活并不总是如意,人们总会陷入这样那样的困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无论创业和打工都面临重重压力,那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是不是史上最大,找工作是不是史上最难?
有问题找方法。今天听得到,职业生涯教练、职业咨询专家古典老师带来三个洞察:
第一,专业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它其实来得并不突然。专业变化首先反映在社会需求上,首先被培训机构觉察到,比如我服务过的公司,在2010年左右需要.net语言的软件工程师,而当时大学里计算机专业学的都是C和C++语言,通过与培训机构合作,找到了适合的应聘人员,经过四五年后大学才开始教.net和java语言。原先英语专业优势很大,现在AI就可以替代,但是中东出海兴起以后,原来小众的阿拉伯语就变成了热门专业。
第二,关于就业,一个人的职业竞争力从何而来?古典老师说,专业方面的能力只占你能力结构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分别是通用能力与人际能力。所谓通用能力就是能够迁移到其他行业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有趣、乐观、甚至幽默感都算。很多人觉得建筑学最近几年有点冷门,但很少有人知道,很多游戏公司对建筑系学生的需求很大。因为设计游戏需要懂建模、会画图,还要精通设计。你看,建筑学通通命中。这就属于建筑学里可迁移的技能。就在今年,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还开了一门“游戏建筑设计”的课程。
第三,我们说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假如我此时此刻想转行,应该怎么做?中国大学生毕业时平均专业对口率在70%左右,三年后再看这个数字,很多专业下降到30%左右。也就是说,转行是一个普遍事件,人人都可能遇到。
想转行的人,要关注到内在和外在两个要素:
向外看:一是老领域的新机会。比如建筑领域,虽然行业不够火爆,但是小别墅设计这个赛道很热门,模块化建造也很火,这个方向就相当于建筑行业的预制菜。
二是你所在行业的上下游。比如,音乐设备公司的人,会从设备走到版权领域,去做音乐采购。
三是观察你离职前同事的去向。古典老师说,当年很多教培行业的运营,去了新能源车和大健康领域。这看着好像八杆子打不着,其实里面的关联很微妙。教培行业的运营,一个人可以同时维护300个孩子妈妈的关系,这种运营人效是奇高的。这意味着他们转行后,在新能源行业,能维系1000个车主,在大健康行业里,能同时维持好几十个中老年人的社群。
你看这些能力要么是你原先专业能力的延伸,要么是通用能力的迁移。贸然闯入一个新领域,是没苦硬吃不可取。
向内看:古典老师说,我们需要破除自己的阻力。每年即使不跳槽,也要把自己和社会的信息差拉齐,跟上社会最新的真实需求。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记得我买过古典老师的《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他提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论是面向自己的人生设计,还是面向工作发展,都一定要慢下来,静下来,看清楚才能想清楚,保持大的方向,从最细小的事情开始做,循序而进,不断自我进化,直至抵达目标。所有高手的路径都差不多,华杉老师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写,因为他给自己立了个flag--著作等身,现在已经到腰了。
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判断,如果还找不到方向,那就要不停地阅读,见人见事,思考,输出,有成果物。
持续进步是人生的必需,我们要用一种舒展从容的态度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