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么,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是“三人行”,不是二人、四人、五人呢?
当只有两个人的时候,很容易发生“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情况,即互相对立的局面。例如,两个人A和B,一个说地球是平的,另一个说地球是圆的,当他们两个人都各持己见,无法说服对方,不能互相证伪,这个时候他们的认知都处于对方的盲点,所以他们不能从对方身上学习到自己的不足。因此“二人行,不一定有我师。”
而三人行,第三个人能充当一面镜子,把A和B都照亮了,让他们都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自己的盲点,因此,A和B都能从第三个人眼中,学习到自己的不足,甚至能看到对方的优点和可信之处。那么三个人在一起,就能避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局面,也为对立统一的“圆融”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三个人,当结论出现倾向性时,排除了第四、第五等更多人的干扰,让其中的二人更清晰地认知到问题所在。
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
那么四人行呢?当其中两个与另外两个人的意见对立时,则与“二人行”的情况类似,所以四人行,也不一定有我师。同理,人数为偶数的时候也不一定有我师。
另外,当人数越多时会自动分化成不同的圈子,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们倾向于选择自己的舒适区形成思维定势。因此,太多人也不一定有我师。
但,当人数超过三时,如果大家都能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见识和观点,彼此因为有了第三方的参照而能够认知到更多维度的现实,从而更接近真相。所以,“师”的前提是“开诚布公”。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分出二,形成了二元对立,三则因为把二元对立又统一了起来,成为了“合一”,三维的事物,又合为一个整体。不同的个体再通过第三维,又能成为新个体,所以事物可以变成无穷大、无穷小、无穷少、无穷多。因此,三生万物。
那么无穷多的人,无穷多的知识合一,就无穷接近真理。
应用:
同一主题的书,至少看三本不同的书。
搜索问题,至少对比三个不同的答案。
买东西,货比三家。
朋友,至少三人。
家庭,至少生一个孩子。
团队,至少三人。
开会,至少三人。
做方案,至少做三稿。
在方案中放入对比关系,处理对比时,加入第三个元素用以调和。例如 方和圆之间加入三角形,点和线之间加入面、黑和白之间加入灰……
好了……乖乖去做方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