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需要用到写作的地方越来越多,大到写论文、总结材料、项目报告,小到想个标语,编辑个微信,发个工作邮件都跟写作有关。并非要求文笔有多好,至少要说清楚讲明白。
一个人,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理解别人,表达自己,学会写作,都应该是一个基础能力,写作能力好的人,相当于手里握着一张王牌。
那么,人人都需要的写作技能,你的真的会么?
通常情况下,我们想法很多,却写不出来,哪怕是特意去报写作培训班,也还是一听就会,一写就废。
其实,也没有那么麻烦,掌握真正高效写作方法,你也能完成小白到高手的逆袭。
比如,每天写6张卡片笔记,一年就完成博士论文,这就是20 世纪德国殿堂级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亲身经历。他积累了9万张知识卡片,一生中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被称为“当代黑格尔”。
而今天要说的这本由申克·阿伦斯写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就系统介绍了如何将卢曼盒卡片法应用到写作当中。这不单单是一本讲写作方法的书,更详细地介绍了卢曼从阅读到记笔记再到写作的整个工作流程及其背后的认知原理。
运用卡片笔记写作法,能大大提高写作效率;掌握卡片笔记思维,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库,从而获得终身成长的认知复利。
下面我们就来打开卡片笔记法的盒子,看看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卢曼完成酿酒师儿子到殿堂级社会学家的逆袭。
01避开写作误区,解决写作困扰
在介绍卡片笔记法之前,先说说写作学习的时候通常存在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写作从零开始。
打开“卡片笔记魔盒”,三招完成从小白到写作高手的逆袭
很多人想写一些东西,往往不知从何写起,打开文档,一片空白: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关键时刻搜肠刮肚,也吐不出多少有用内容。
但真相是:写作,从来就不是从零开始;它应该在你动笔前就准备好了的。
试想,如果我们平日里的所读所想都已经被记录,众多的想法集群再经过长期的迭代,甚至都已经孵化出了文章的雏形,写作时候还会怕没有素材么?
优秀的笔记是我们的写作宝库,如果我们有自己的素材库,就不用拼命地用大脑记住所有东西,从而集中精力去思考重要的东西,才能完全沉浸在“心流”状态,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误区二:写作是一个线性过程,需要耗时耗力
很多人认为,写作先是要选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去搜集资料,再不断拓展延伸,费了“九九八十一难,”脱层皮才罢休。
其实这样反而本末倒置,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临时收集信息上,而且还不能确保收集出资料的准确性,存在很大的随机性。
事实上,写作其实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只要我们运用好了卡片笔记法,所有收集素材、整理想法的的工作都在平时完成了,那么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那么,是不是平时做好笔记,就是学会了么?其实不然。
误区三:误将“记住了”当成“学会了”,笔记都成“乱葬岗”还占内存。
传统做笔记方法,一般觉得重点的内容,就划线;看见喜欢的句子,就大段大段地摘抄;平时有什么想法也记录下来。
这种方法,看似很努力,但从来不对自己摘取的知识加工,深入思考,也不复盘,久而久之,就成了知识的“坟墓”。
如果将人的大脑粗陋地比作一块硬盘,假设你的每次记忆都是往这块硬盘中写入内容,那么,可以近似地将记忆想象成无限的内容,但硬盘上的这些信息会相互争夺空间。
殊不知,人的大脑内存只有这么多,要放新东西进来,就要腾出旧的,杂乱无章的想法知识点放多了,反而变得没有重点,不仅占用内存,还让我们总是处在一个高负荷运转状态,反而不利于认知转化和升级。
事实上,记笔记不是最关键,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他们的具体成果。
既然,常规的笔记法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反而还增加了负担,到底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呢?
答案就是: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
02打开笔记魔盒,搞定写作素材
美国宇航局,曾想办法制造一只能在太空书写的圆珠笔,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发了一款不受重力影响的笔,而俄罗斯人只用一支铅笔就解决了。
这个故事说明,解决问题,我们要从思维上改变,而不是工具的复杂化。
如果我们有一天有一个很好的想法,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费时费力地找出笔记也是一个麻烦的过程,工具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通常来说,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如果存进去很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比如,我们的常识是应该在课堂上记笔记。但现在很多研究提出,别在课堂上记笔记,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你会听得太明白,写入太容易,但大脑这块硬盘未来会不易提取出来,过些日子,多数内容会被遗忘。
反之,如果我们略微增加写入难度,比如晚上回到宿舍或者第二天再写笔记,这样未来提取会更容易。即你有些困难地存入,会记得更好并真正学会。
要掌握记笔记的内在原理,才能真正地为我们所用。
而卢曼卡片笔记的核心,就是在传统笔记法上增加一个盒子,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并注意信息和信息之间的链接,索引,越积累越有价值。
简单来说,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记录主要有三种笔记: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最终能保存在卡片盒里面的只有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
第一种:闪念笔记
我们平时思考的灵光一现的想法,类似一个备忘录,形式不限,方便及时记录即可,这部分笔记要及时整理,有些会转化成永久笔记。
第二种:文献笔记
阅读记下的用自己话简短概括转述的内容,要真正理解其中含义,不能随便抄写。
第三种:永久笔记
在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基础上产生的新思考或者新链接总结,最好一两天一次,这些新想法要重新整理到卡片上形成永久笔记。
当积累一定数量卡片后,就可以在写文章时按需调取,按线性顺序排列成文了。
学习时候,我们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解构书中的原理,运用的时候,我们则需要像故宫修文物一样,分多次,分层的复原书中的原理。
笔记是为产出新的思想服务的,而写作则是你新思想的最终形式。
很多人喜欢大段摘抄,作者给出的建议是不要一字不漏地照抄或引用,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原汁原味的原文内容。
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证明你理解了,这样才能把别人的思想转化为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掌握这套方法,如果你是学生或科研工作者,不会再为写论文发愁,如果你是知识工作者,不需要再为明天的更新写什么而发愁,也不需要为在自己和热点之间寻找结合点而焦虑,因为你平日里的输入就是在输出,最后写出来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03打造知识网络,完成人生逆袭
其实,如果仅仅是写作方法,作者用不着一本书去介绍,这其实是一整套的工作流程,而不仅仅是几个工具这么简单。
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我们可以不定期地提取先前的想法和事实,并将它们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这正是专家们推荐的学习方式。
而利用卢曼卡片笔记法,不仅可以提升写作技巧,更是用整套的思维系统打造自己的知识网络,通过知识复利,推动认知升级。
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就说到一个知识复利的概念:
你掌握一个知识点,你就仅仅是掌握了一个知识点;但当你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联结成知识网后,你每掌握1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会被缝合在那张网上,这个知识点会和其它100个知识点碰撞,产生新的100个知识,让这个网越来越来密、越来越大。
这就是知识的复利效应。
从本质上讲:卡片笔记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个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系统。
用运用好这个系统,会给人来带正向的激励,就好比化学上的吸热反应,一旦触发,就会走向一个积极的循环,可以自行继续,甚至释放能量,工作上也会变成一个正向的循环,让工作本身成为我们激励的一部分,驱动我们终身成长。
写在最后:
一个人不会数学,还有办法避免矛盾,可以报考文科专业从此远离。比如丘吉尔,四则运算都搞不清楚,照样当英国的财政大臣和首相。但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差,不会输出的人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这个短板会跟着人一辈子,这不仅仅是没有文采的问题,会更大大增加一个人融入社会的难度。他不仅不能很好表达自己,也难以真正理解别人。这方面的缺失,会让人担任管理工作的时候出现硬伤,甚至限制在很窄的领域,无法跨界拓展。
相反,现在我们羡慕那些行业大牛,还有所谓的斜杠青年,多数都是写作输出能力很强的人。因为你只有持续不断输出你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才能让别人明白你要表达的东西,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形成自己一套方法论,甚至做到跨界融合。
同时,掌握这套卡片写作方法,就相当于拥有一个产生复利效应、受用终身的知识库,就不愁不会写作。
如果你也有写作方面的烦恼,也梦想完成从小白到大神的逆袭,那么建议你读一读《卡片笔记写作法》,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