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 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并且经常反复练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这三句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简明扼要地讲出了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个著名的职业老师最根本的教育思想,包括孔子治学最基本、最简要的方法、态度和目的:“学而时习之”是方法,“不亦乐乎”是态度,最后还有目的,就是做“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上面三句话,完整地表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这个教育思想,用现代的语言应该这样表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人格,激励手段是建立在学生自己内在的愉悦体验上,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必须通过刻意、反复练习获得成就。
1~
按靳大成老师的概括来说,孔门弟子是十二门课,也可以分两大类,“小六艺”和“大六艺”。
小六艺,其实就是春秋时代知识阶层需要掌握的六种技能,也就是你听起来特别熟悉的“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从周礼演化出来的礼仪规范,在各种公共场合或者正式的大型集会上的礼数或仪式。
乐,就是音乐,包括唱诵与演奏,有的时候还配上舞蹈。
射,就是射箭。
御,指的是驾马车。
书,就是写字,大概也包括后来我们说的书法。
数,与我们今天的理解不太一样,它不仅包含有计数和简单的演算,还包括天文、历法和占卜等学问。
而所谓的“大六艺”,其实你更熟悉,它们是先秦时期的重要的六部文献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春秋》和《周易》。
除了已经散佚失传的《乐》之外,其它五本书就是在后世被尊为“五经”的儒家根本经典。追溯来源,你要记住,这些经典其实都是周代官方学校里,用来教育贵族和知识阶层的基本教材。但打破这种知识垄断,把它们传授给民间大众,千年以来是孔子的首倡,这一点值得我们后人感念。
2~
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孔子时代的古人为什么要学这些?为了金榜题名吗?
孔子办学跟后世读私塾考功名不同。按照我的理解,他当时是想通过这种综合学习,用周代培育贵族的手段,半自觉地扶持当时出现的一个新阶层“士”。
“士”这个阶层,就是在孔子的时代里诞生的新知识阶层。那个时代,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这都是有产业的人,算得上“贵族”。但“士”这个阶层没有产业,需要凭自身的知识技能为诸侯和大夫这样的贵族服务,才能安身立命。
所以一个人想要成为“士”,就得学习。又因为服务的对象是贵族,就要求不但能读会写、通骑射、懂算数,还要接受和贵族一样的经典教育,培育贵族阶层要求的精神修养和道德要求。这也就是我前面说的“小六艺”和“大六艺”的真实目的。
而在这种实用的职业目的之外,孔子还有自己的理想,面对春秋时代纷扰动荡、秩序变化的社会现实,他想通过培养出“士”这个阶层中的大量优秀人才(也就是“君子”),来挽救他眼中崩塌的道德规范。
3~
有人做过统计,在《论语》里提到“君子”的地方有107次,可见孔子对君子这个培养理念有多重视。可以说,“君子”就是孔子的理想化人格。
1. 那么“君子”到底怎么定义?
在先秦“君子”原本强调的是社会身份,《易经》《诗经》里的君子都是贵族公子,跟它相对的“小人”就是社会地位低微的阶层。但发展到孔子这儿,他开始为这个社会身份赋予不一样的人文涵义,虽然“君子”偶尔还是要跟社会地位相连,但更多的时候它已经变成了一个道德和人文概念。
一部《论语》,如果我们把君子的描述摘录整理下来,基本就是一个君子行为规范清单:追求仁义、讲究中庸、言出必行、举止温良、肩负道义、勇敢担当、自我反省……这些全都要有。
2. 君子对于中国文化有多重要?
可以说,几千年走过来,中国人的集体理想人格,一直是在追随着孔子最初的理想一路演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没有纸面上的“君子守则”,但大家心里有一本账。而《论语》里就有这个“君子”人格的源代码,甚至孔子自己就是第一个君子原型。
简单讲,孔子的学说,你也可以理解为“君子学”,学习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合格的人的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