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会有媒体报道,生鲜电商是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吸引着电商创业者前仆后继,而在刚过去的2016年,实际上却是生鲜电商最惨淡的一年,很多聚光灯下的明星品牌陷入倒闭潮,那么到底生鲜电商应该怎么做?还有机会吗?
从产品选择上来看,生鲜电商有两个大方向: ①水果②蔬菜,也存在两者都开展的情况,但一般来说生鲜电商品牌只会选其一来操作,很多生鲜电商入局者,都在前期选择了重资产模式。重资产模式必然会带来资金的重大消耗,但前期投入越多,边际效益才会递减,存活下来的生鲜电商公司才有可能最终实现盈利。
以北京为例,冷库平均租金约在2元/平方米/天,即便是5000平方米的中型仓库,也意味着每年要付出近400万租金成本,再加上硬件设施、人力等因素,每单生鲜品类的配送成本要占比30%以上,如果相应企业主营目前市面上价格较低的水果蔬菜等产品,那几乎不赚钱。经测算,只有客单价在人民币200元以上,电商才能保证该单不赔钱。200元,也就是说大范围推广的纯线上生鲜电商品牌,在不融资的前提下,这个是盈利平衡的客单价,难度可想而知。
在2016年,很多地域性蔬菜类生鲜电商在各地如春笋一般涌现,大体模式都是以有机蔬菜月度季度或年度配送为主要销售模式,营造无公害无农药产地直采为营销卖点,通过社区地推等手段进行运作,但真正能撑过半年的,寥寥无几,往往是被惨淡的复购率击垮,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城市里的有钱人想吃点健康的,必然会选择有机菜,而送到家恰好方便了用户,但有一点请记住,出新品容易,改变消费者购物习惯太难,不能到超市或者蔬菜摊位亲自挑选,而是等待有可能不能按时送达的不一定新鲜的有机蔬菜,这是家庭主妇不能接受的,除了有政府或集团采购渠道资源的团队能勉强吃一口饭,这类有机蔬菜套餐销售玩法,建议创业者慎重考虑。
我们再说,水果生鲜电商基本上都是在做高客单价利润高的非本地化产品优势较大,我不再去分析失败者的案例,直接给出一个经过我实操,并成功给众多客户运作的水果生鲜电商运作模式。
1.减少品类
比如3,4月份在北方卖芒果或者火龙果,如果有实体门店的水果电商O2O,那么建议品类适当丰富一些,但如果只有电商通道通过网络下单,强烈建议减少SKU,能够卡在5款以内最好,持续迭代新品,比如3,4月份卖芒果火龙果,5,6月份换荔枝山竹,尽量选择运输条件接近,贮存环境和运输要求相似的水果,每个推广周期控制在1-3个月,每个推广周期挑选一款热点产品做引流入口,通过其他产品实现利润。
2.产地直发,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