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思维
遵循大脑的学习原理去学,才能事半功倍。
一个新信息进入我们大脑的时候,大脑会对其分类,然后去刺激相应的神经元。慢慢的一个神经元被反复刺激,与这一神经元有关的知识就会得到强化。
但是这个工作,不能完全交给大脑自己去处理。
就比如你看完一本书,如果你没有主动去做一个梳理全书脉络的工作,那么大脑就会把这本书原原本本的复制下来,这样刺激重要信息的神经元的机会就被无限分散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你什么都记了,但是过段时间又似乎什么都没记住。
这也就是很多人来请教校园君时说的“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却发现过后什么都没记住?你是怎么读书的呀?”
因为他们的读书方式是最原始的储存,缺少一个分类、归纳、梳理的过程。
吴伯凡也曾在他的认知方法论里重点提及这一点,如果你未对信息进行编码,那么当你去大脑里提取的时候,就只能是一片空白,因为你需要把所有信息进行一一排查,但是信息量成亿万量级,所以就死机了。
举个栗子,就像你是打入某国的间谍,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监视的对象,处于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镇、村。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把全国几亿人进行一一比对;二,当场死机。
当我们去大脑里提取知识,出现一片空白的时候,就是未对这些知识进行编码;相关神经元的刺激不够;而信息量又太大,无法短时间内一一搜索,所以只能提取失败了。
怎么做呢?
校园君发现其实自然界早已经告诉我们了,大树的生长过程其实跟这一学习方式非常契合。
先长出那条直直的主干,然后开始分叉长出枝干,最后挂满叶子。
长出枝干的过程,就是分类的过程。
具体操作,拿我这次学习知识付费来说。我先拿几张空白的A4纸,各自写上标题“痛点观察”“负面评价”“成长历程”……
然后当我读一篇文章时,它里面充斥着各种精彩的知识点,我需要做的就是读完之后,判断那个知识点到底属于我A4纸上哪一个维度下的知识。
如果是属于痛点,就归到痛点观察那张纸上去;如果是属于负面评价,就归到负面评价那张纸上去……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个知识点不在你分类之下,如果你发现它很重要,就要重新给它一个分类,这也正是思维导图的画法。
当你学习其他碎片化知识时也应该这样做,比如你在付费内容上学习职场法则的时候,你的大脑里面应该慢慢勾勒出一个框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