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
张艺谋这人,被骂了一辈子,就是说他不会讲故事,现在会了。
当然这与题材有关,谍战片嘛,能不好好说事吗,又不用憋着劲去拿奥斯卡。
不对,虽然从柯南道尔到阿加莎克里斯蒂都拿不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如果改编史蒂芬金的话是有可能拿奥斯卡的,至少也是影迷心中的无冕之王。
但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第一,国师这几年,一直在学习讲故事;第二,《悬崖之上》的故事讲得很好。
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说不符合谍战片的套路;第二,说小姑娘演得不好。
所以“讲故事”这条,是过关了,可看性强。至于是否完成谍战片的标准动作,我觉得,观众并不是都带着类型片的卡尺,从观影心理而言,“张艺谋导演”的心理预设,高于对类型片完成度的心理期待。
好看又在于,终于不再搞大场面,终于不再用高饱和度的色彩对比,终于不再要摄影师写诗了。
除了必须交代环境的几个大全景之外,大量都是短兵相接赤身肉搏的近景拍摄,表现勾心斗角,增加紧张悬念。“悬崖之上”,刀背舔血,在极逼仄的地方翻身腾挪,且冷静而克制。
很久以前我采访过一个跳现代舞的年轻演员,他说在国外学舞的时候,老师先让在一间大房子里跳,然后拉一根绳,把房子劈成两半,再劈,再,空间越来越小,要求动作要同样的舒展到位。
这片的叙事动作,就有点这意思。
好看还在于,对主旋律的柔性表达。
这一点,往小了说,是在类型突破上的野心,整个故事,行动是失败的,很多的笔墨,用在对人性的表现上,张译和秦海璐的第一句对话,也是唯一一句对话,就是:活下来的人,去找孩子。他俩是夫妻。执行任务的时候分成两组。除了在火车上的眼神和暗语交流,再无交集。听到张译牺牲的消息,秦海璐只能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开着水喉,痛哭半分钟。失败的英雄,失败了也是英雄,泯然于皑皑白雪之中,等待黎明,未始不是一种壮烈。
往大了说,是对主旋律表达的高级呈现。
比如,08年奥运会的开场,用女童清唱“五星红旗迎风飞扬”,就是对政治符号的一种柔性消解。
《我和我的祖国》片尾用王菲的柔声唱腔,把有强烈政治属性的内容少女化、通俗化,也是在输出方式上的刻意要求,且对票房也是一种提振。
降低“战狼”式的情绪浓度和表达音量,可能会损失一些票房,但是手法要高级一些,才能对应“国师”的身份。
虽然电影在细节上有一些小硬伤,比如故事的起点基础并不坚实,好几个关键情节的推进基本都是依靠人物的失误造成,书店一场戏的交代有些潦草,所有角色都没有人物弧光,但毕竟我们不能用《肖申克的救赎》去要求。
演员表演精准,场面调度精到,细节设置精彩,这片就好看了。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