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接触到了徐兴业的巨著《金瓯缺》,读罢思之,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读之感慨良多,有深思、有感动、有热血、有痛心、有激情、有叹息...这是一本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好书,好书不应该沉入大海。作者在文革的动荡岁月,完成这样一部巨著,实属难得。
这本书,将北宋末年的社会百态,各个阶层的生活,描写的细致入微,我们讲读着书,仿佛就置身于那个年代。普通人的市井生活、官僚阶层的奢侈生活、帝王的醉生梦死,历历在眼前,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对思考。那样一个时代,对如今的我们有重大的镜鉴意义。在宋、金、辽并存的时代,辽弱、宋弱、金强,宋的统治阶层选择了一条看似捷径,实则后患无穷的道路。通过“海上之盟”联金伐辽,夺回燕云十六州,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对辽节节胜利,北宋支出由于统治阶层的无能,一战而溃。最后金打下燕云,宋用财物赎回,这样的北宋,如何能不引起金的垂涎?一个武力松驰、文官腐败、武官怯战、财货丰厚的国家,在军力强盛、生活寒苦的国家面前,如何还能自处?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宋徽宗和身边的亲信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带领整个北宋,能走向何方?而北宋的群众呢,虽然他们保持着本质的是非观,但现实的生活早已将他们的危机意识淡化了,国家大事,于他们而言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从上到下这样的北宋,面对处于上升期的金,与虎谋皮,不受其害简直就不科学了。
其实,在书中,你可以看到北宋有清醒的文官、有善战的武将,可就是占不了上风,为什么?大势而已,那个朝廷已经病入膏肓,仅凭几个清醒的人如何能叫醒所有的人?这个时候的英雄,都是悲情英雄。无论你如何挣扎,个人总是斗不过大势顺势而为易,逆势而为就是要牺牲,这才是英雄的伟大之处。北宋末年,朝廷里的读书人,主战的少,主和的多,而且主和的人还掌握着最大发言权,加上昏庸的官家,文官不死谏、武将不死战,这样的局面,英雄又奈何?
近年来许多的学者说如果可以穿越回去,他们愿意选择宋朝。为什么呢?看看书里,或许可以窥测一二。北宋从建立之初,太宗皇帝就确定了“文德政治”,以“作相须读书人”为国策,这样读书人可不蜂拥而来、挤破头,而且太祖还定下“不杀文人”的祖训。勒石三戒是读书人的美梦,又何尝不是恶梦?宋朝政治气氛宽松,文化和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却变得软弱无作为,重文轻武,面对外族的入侵,国家缺少阳刚之气、缺乏热血军人,只能反复被周边民族蹂躏。有宋一代,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政治氛围宽松、整个文官阶层占有话语权,读书人地位高,这样的时代那个读书人不向往?最主要的是太祖不杀读书人的祖训,被坚持了下来。宋如果有明清的文字狱,读书人还会愿意穿越回去吗?可宋朝的武将基本都是被精神阉割过了,越主战、越善战、越悲哀。底层的人民呢,虽然物质丰富,可随时有战争来的风险,不定那天就成了另一国家的臣民,生活在这样的惶惶时代,又能有多少快乐?宋朝的文官阶层,投降派真是多,而且越投降越得皇帝器重,有时投降反而是进阶的资本。这样的朝代,文人的尊严呢?底线呢?我们出汉奸的传统严重怀疑是从宋开始发展壮大的。
看看书,对比对比现实,相似之处,心有戚戚。三十年没有战争的中国,现在举国上下是什么样的状态,值得警惕啊。现在的中国,绝不能走老路,有面包,没大棒,面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还是要说,《金瓯缺》是一本好书,值得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