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到犬童球溪的《旅愁》,再到李叔同的《送别》。从一首伤感色彩的美国黑人生活旋律,演绎成诗歌与曲调的融合经典,成为直击人心,久为传承的文化精髓,说的就是《送别》这首诗歌。初听《送别》,还是那青春年少的大学时代。那轻轻地哼唱,平缓而起伏的旋律,长亭、古道、夕阳……这些离别晚景,冥冥中刺激到了,那位喜欢近现代诗歌青年的神经。
在这寂静落寞的气氛中,李叔同借着送别好友的缘由,感慨人生的无奈。而在青年男女的青春里,浅薄的资历只能感受到,这美妙的旋律,与夕阳西下,金黄的古道、长亭,与及西风瘦马、悠扬孤笛的凄凄美景。在送别的时候吟《送别》,是感慨。在初识的时候唱《送别》,是谁的安排,还是无意的触碰,或许,是喜好决定了命运,也或许是命运故意的安排。在这长亭古道外,在这芳草碧连天,在这晚风佛柳的残笛声中,在这天涯地角的夕阳山外,生命的年轮,已然相知零落,没有浊酒、也无余欢,只有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创作完的李叔同,不久就毅然决然,变成了杭州城外的弘一法师。放下,方成佛,是古今佛法传承核心。然而,这首诗歌却是他放下前,放不下最高潮的佐证。
实际生活中,或许你也会遭遇身边的朋友或者亲人遁入佛门的事例。仔细想想,总有原因让他们放下俗世,遁入佛门。这里就是好奇的感悟点,对于李叔同而言,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缘由,可以从一个别离伤感、风流倜傥的诗人,演变成一位戒律严明的律宗高僧的。传闻当时的弘一拒绝妻于寺门外,苦等三日而不见。也有说当时他苦苦纠缠于多段恋情中,躲进虎跑寺也是无奈选择。
我们可以看一下弘一法师出家前给日本籍妻子信件,当时的李叔同信中言明,出家只是早晚之事,是深思熟虑之事,非为薄情寡义,实乃为了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并与之相约西天无极乐土。并祈祷佛光加持于妻,道别珍重。
或许你可以说,李叔同出家的深层原因是对佛文化的心灵向往,追求更高级的人生境界和灵魂生活”。
而笔者认为,从他给妻子的信件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遁入佛门已成事实。在这个事实的背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事实结合猜测的方式来分析。
首先,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是肯定的,是信佛的世家,用佛语讲,源于佛缘。
其次是,父亲的安详逝去时,不带一丝痛苦或不舍。这个场景对童年的李叔同刻下了深深地佛缘,在他的潜意识里,西天乐土就是终极归途。
如果说还有原因的,可能跟自己身患疾病有关,据资料记载,出家之前那几年,他已经被抑郁症折磨得痛不欲生,由于神经衰弱,整夜整夜难以入睡。就在1916年夏天,李叔同偶然看到一本杂志里边介绍道:断食可以达到修身养心的目的,进入深山断食的念头此刻在他心头萌生。这年冬天,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来到杭州虎跑定慧寺,坚持断食17天,并每天坚持写《断食日志》,记录自己的身体变化和心境变化。17天过后,感觉气色比之前好了许多,这个经历给他两年后正式皈依佛门带来了极大信心。
其四是,时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乱世,再加上俗世中情感的纠葛,让他无法自拔,产生了逃离避世的念头。
幼年家族的佛缘、极乐佛念,与及在疾病和情感的纠葛面前,最终毅然决然皈依佛门。我想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过程和缘由。
生活中,如果你用迷茫的态度去活着,一切只是科学,从生到死,只是一次生物生命演绎的单过程,不会留恋,也没有伤感。而至于生命,当被加持了情感,就被发现,此去无期、其情凄凄、前路漫漫。于是乎,来世今生成为寄托活着的人最好的寄托。在生命、在缘由、在磨难……面前,信佛就成为去顿悟人生的不错的选择。你可以相信,是缘让我们相识,是份让佛成为选择。其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管来去,最终都将归途定位于那西方的极乐净土。李叔同的信就是这么说的,皈依佛门后的弘一法师就是这么去的……
回到《送别》,她之所以成为文化精髓,就是因为,她让无数生命体会了,放不下的世事俗情。而诗中的场景,那夕阳下的长亭古道,那芳草碧连天的西方……就是极乐的净土。冥冥中,注定了世间你我的来去之路。不要再问缘由,一切皆因佛缘,缘起缘灭,均由天生。而《送别》应该是放下前的留恋,是留给每一个灵魂的最为美好的场景、旋律和回忆……因为,不管如何,你终究要放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