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Ⅱ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乎?”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昭公,鲁国国君,鲁昭公。
司败,官名,掌管司法的官。陈司败,一说陈国司法官员,一说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巫马期,复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七十二贤之一,一说鲁国人,一说陈国人。
吴孟子,吴姬,吴国,鲁国,同为姬姓。古时同姓不娶,故称吴姬为吴孟子。
陈司败明知故问问孔子:“昭公知晓礼法吗?”孔子答:“知晓礼法。”孔子离开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请他走近,说:“我听说君子不结党营私,偏坦与自己近的人,难道君子结党吗?”昭公娶吴国女子,本同姓,故意称之吴孟子,遮人耳目。昭公知晓礼法,还有谁不晓礼呀?”巫马期告诉了孔子。孔子感叹:“我的幸运,一有过错,就有人看见。”言下之意,有错就认就改。陈司败这个提问,本就难以回答,答昭公不懂礼法,孔子作为臣子,怎能说自己的国君不懂礼呢?答懂礼法,一样被陈司败指出。可见在上位的人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不然,就是给下位的人出难题。
我更想学习的是孔子的态度,认错态度。内观自己,每有人指出我的错,本能的反应,对方就是为难自己。马上开始找对方的错。这不仅让指出自己不足的人难堪,有时引发争论,都忘了根本是要改错,修正自己的错误才有进步。真正是要感谢指出自己错误的人。有时不仅是错误,一个与自己意见不一的提议,自己都会难过,认为对方故意作难,而不去看为何有不同意见,也许他人的意见确实有可取之处。想到孔子另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允许不同意见,仍和平共处。
如果象孔子一样坦然接受他人指出的错误,心存感激,离改正错误提高自己就不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