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故乡的小城热闹起来是独一无二的。所有人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号称内蒙古最大的城市广场。城里的人更早地来到这里,其他地方连个人影都看不见,万人空巷就是说的当年小城里最热闹的那晚。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的住宅区距离小城广场八公里,可以做公交车,也可以骑自行车,吃饱喝足就三五成群地用各种方式赶到那里。这一天是正月十五,广场上先是各地方各单位来表演节目,然后是放鞭炮,最后是放烟火。表演节目,每个地方和单位虽然不尽相同,但大都是雷同的,无非是扭秧歌、踩高跷。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引不起我们的兴趣。我们最爱看的还是烟火,或者是本地人说的,红火(热闹)不过人看人。大约是少年们想看见更多的美女吧!
正月十五这天一大早,急急忙忙吃过早饭,出门就开始联络了。有的是提前几天就说好了的,也有突然想起来想一起进城的好朋友。能凑在一起也是很不容易的,那时候,“娱乐基本没有,取暖基本靠抖,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需要挨家串户地去找,总得有个五六个人才能满意,结伴而行是必须滴。
我向来起得早,吃过饭先去找距离我家最近的顺子哥。找他就得提前,因为他有磨蹭的毛病,磨蹭起来那是相当让人烦的,“一般一般,世界第三。”的顺子哥十分讲义气,每次都少不了他,再说,进了城总要下馆子吃饭吧,顺子哥买单可是没人敢跟他抢的。所以,少了谁也不能少了顺子哥啊!
等着他收拾利索了,都上午了,我俩赶紧去找下面的几个,有时候这几个哥们等不及,我们就会在顺子哥家汇合,然后一起去公交车站。最开始我们都是骑自行车,后来就改成了坐公交车,再后来变成了摩托车队,等我有了私家车,这帮兄弟大都做鸟兽散了。
到了城里差不多就中午了,五六个人寻得一家小饭馆,要几个炒菜,来一瓶压盖二锅头,慢慢地吃着喝着聊着。这时候透着窗外看,就已经有三三两两的人朝着广场慢慢走过去了。一瓶酒,每个人连二两都匀不到,可一样大喊大叫着干杯,少年的张狂在此时显露无遗。喝成“桃脸”就满足了,然后每人叫一大碗刀削面,咕噜咕噜一阵喂猪的声音,“三光”以后扬长而去。
出了小饭馆,五六个少年借着酒劲,开始四处游荡,东瞧瞧西望望,看见人家漂亮姑娘还要打个呼哨,厚着脸皮调笑一番,然后对美丽姑娘的容貌身段来一番评头论足。看着四下里的高楼大厦(其实那时候没有几座楼)透过橱窗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盯着摩肩接踵的人们那些时尚的穿着打扮,幻想着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搬进城里住,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
晚上八点,鞭炮齐鸣,从四层楼顶一直延伸到一楼的地下,大约有十几排,看着就很壮观。鞭炮想起来伴随着人们的惊叹声,不但电光石火,而且还有浓烟滚滚,从地上开始响,一直响到楼顶。鞭炮响完了,烟雾却久久不愿意散去,在霓虹闪烁下很诱人。可惜,那时候人多的根本无法挪动地方,不可能走近去观看。
鞭炮放完了,马上就开始燃放烟火了,从第一发烟火上了天,人们就再没有把头平视或者低下,全都抬着头看。美丽的烟火,奇异的光芒,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颗烟火在天空绽放,都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就要来到。此刻,再不用分辨男女老幼,只顾着抬头看天,身边的朋友已经走开了,还跟身旁陌生人说着话,所有人在灿烂的烟火映照下,都洋溢着笑容,暂时忘记了所有的不快。
烟火一般放到晚上十点就结束了,可广场上的人们就是到了深夜十二点也不会散去,因为还有许多小节目在进行。离家远的可能已经走上了返回的路,夜里是没有公交车的,最早我们就不行几个小时回家,说来奇怪,那么远的路,却从来没有感到累。
在我的故乡,过了正月十五才能算真正的过完了年,所以在大年的最后一天,人们才会这么热闹,这么疯狂。热闹归热闹,正月十五过去了,人们会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努力,为了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继续拼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