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自己定了些小目标,包括每天至少一张照片、一段文字记录孩子日常,今天正好看到几个场景,令我想起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着实喜欢这几句词,先放上: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再说我家小儿(确切点是闺女)今天的“无赖”:
01 让我走给你看
闺女快1周岁了,最近一个月,都是痴迷“学走路”的阶段。
早晨收拾利落,把她放在爬行垫上。她顺势抓着小健身架站起来,两手扶好,半蹲、起立、再蹲、再起,反反复复,像是在做运动前的热身。
热得差不多了,再松开一只手去够地上的小瓶子、积木块等玩具,进入“捡起来、丢掉、再捡、再丢”的新重复;要么就转移阵地,扶着茶几、沙发、推拉门走一走。
扶着推拉门走是最搞笑的——门是平面的、没有抓手,她只能张开两只小手扒着玻璃,先高高抬起一只脚,向左迈一大步,手随着左移,然后另一只脚跟上,蹭蹭蹭几下,就从左边到了右边。
但偶尔也会发生“小意外”,比如推拉门突然滑动,她吓得一激灵,手紧紧贴住门不敢动了。有时还会被带的身子偏到一边,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上午,我坐在一旁,照旧看着她扶着东西来回走动。过了一会,她突然爬过来,扶着我的膝盖站起来,然后慢慢松开双手,稳稳地站住了。
“嗬,会自己站了,好棒好棒!”我给她鼓掌。
她自己也乐得拍拍手,因为动作幅度大,向后一闪差点摔个屁股蹲儿。
紧接着是更让我意外的:她试探着向左迈了一小步,又迈一小步,身子晃了晃,但还是站稳了。
“哇,这是会走了。没有扶任何东西迈出了第一步哟。”我兴奋地夸她。
结果就是:今天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一般,她总想独立地站起来、走两步。中午我在厨房做饭,也蹭蹭爬到我跟前,然后站起来、手完全松开,仰脸冲着我笑。似乎在说:看我棒不棒!
02 我要给你帮忙
之前,妈妈每每说到我小时候的事,“帮倒忙”几乎是用得最多的词。这个词,现在用在闺女身上也很合适。
我写作业时,她常常凑过来,一手扶着电脑桌站稳,一手拽鼠标、拍键盘。如果检查写过的文字,发现多出来一些莫名其妙的数字、“+”“-”,绝对是她的杰作——因为小手最容易拍到的地方,就是数字键盘。
我做饭时,她会在厨房里忙碌地揪揪白菜叶子、尝尝大葱的味道;如果橱柜正好开条缝,那就赶紧扒开,把备用筷子、擀面杖、小碟子一个一个拉出来摆在地上,摆还好,最怕拿起来兴奋地朝地面一磕,随着清脆的响声,碟子就一分为几份了。要是把所有东西都转移到不容易够着的高处,她就着急地拽我的裤腿,踮起脚尖往上瞧,再配上越来越急促的“妈-妈-妈-妈”,我只好把她抱起来,但这时还要格外留意,防止她的手或脚招呼到锅边上。
就连看书,也是我拿起什么她抢什么;抢过去后就一本正经地捧起来左翻翻右翻翻(还不能灵活地一页一页翻,常常一下子翻到封底,又两下回到了封面),只是常常拿颠倒,显得很没文化。
03 爸爸的小情人
最近老公加班多,常常早起他出门时,闺女还没醒;晚上回来时,闺女已经入睡。
今天早晨6点,老公起床,冲我说了句:“我走了。”我还没应声,小家伙猛地抬起头,眼睛瞪得溜圆,望向她爸。
黑暗中,老公并没注意到,径直走出卧室。
“哇——”一声大哭。我坐起来安抚,没用,她在我怀里挣扎,哭得更厉害。
老公赶紧接过去,她趴在爸爸胸前,手还轻轻地拍着,像在指责:“爸爸诶,几天都不见你的人影了。”边拍边哭,不过声音越来越小。等爸爸挠挠脖子,她就咯咯咯笑起来。
过了几分钟,我说:“差不多了吧,让你爸上班去。”小家伙扭头看看我,带着点不情愿地回来了。
人不大,但话还是能听懂的嘛。而且早上来这么一出,让她爸格外依依不舍,不停地给我发信息问现在怎么样了。
果然是小情人啊。
写到这里,要暂时停下,因为帮忙“敲键盘”的,又带着狡黠的微笑“走”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