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多的小外甥,今天晚上一如既往地拖拉着不愿意去刷牙。
在我不断提醒下,小家伙仍然振振有词:
“我的睡衣太凉了,我得暖暖再去。”
“我不想去刷牙,太冷了。”
“再等会儿,我这会儿还不能去呢。”
稀奇古怪的理由一大堆,他却钻在被窝里,一点都没有想挪出来的意思。
在我最后一次提醒后,他仍然一动不动,我就把灯关上了,然后跟儿子说:
“儿子,你看,弟弟不想刷牙也正常,因为他没牙齿没坏过,所以,没有尝过被电钻钻牙齿的感觉,更不知道牙疼起来,有多难受。既然他不想刷牙,咱们就尊重他吧,给他机会体会下电钻钻牙齿的感觉。”
旁边的儿子,和我一唱一和,附和着我的同时,还更加形象地描绘补牙时的场景。
“我要去刷牙!”外甥从被窝里钻了出来。
“咦,你不是觉得冷吗?”我略带戏谑地问他。
“我的睡衣现在暖和了,可以去刷牙了。”小家伙眼睛眯成一条缝,笑着看着我说。
儿子冲我挤眉弄眼,然后小声说,妈妈,这就是激将法。
哈哈,我冲他挑挑眉,意思是,我懂。
“赶紧去刷牙吧,趁着睡衣凉之前赶紧回来。”听我说完这话,小外甥乐呵呵地应了一声,然后跑出去刷牙了。
【沟通心得】
与其讲道理,不如摆事实。
这里的摆事实,是指自然后果。
孩子们一点都不傻,他们很清楚哪些选择对自己有利,告诉他们选择的后果,他们自然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5岁以上的孩子,完全具备这种能力。
比起来发脾气打骂,亦或是顺从妥协,这种摆事实的沟通方式,既坚持了原则,又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告诉孩子们“不刷牙”这个决定会产生的后果,把道理通过生活琐事点滴渗透给他们。
而这个方法使用成功关键的两个点:
1.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不急不躁,不骂不打,然后心平气和地说出那个事实。
毕竟,不刷牙的后果,是牙齿坏掉,而于我们来说,无非只是花点钱,所以,真没必要气坏了。
2.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不强迫他一定要听,更不要因为孩子不听而觉得父母的权威性受到威胁。
我们能做的是引导,并且让他们提前知道自然后果,然后把选择权交到他们手上,最坏的结果就是牙齿坏了,那刚好让我们说的话应验,为下次的“自然后果”预告做铺垫,有什么不好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