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前夕,台湾籍的林女士,从香港回到从化县江埔公社锦三大队探亲。她见到家中的叔仔陈德贵,就拿出一叠人民币,亲切地说,“这次回乡未带物品,给你七百元作为大嫂的一点心意”。谁料,陈德贵却笑呵呵的说:“托政府开放改革的福,去年我养鸡发了一笔财,家用有余。嫂嫂的钱还是留着自己用吧!”原来,陈德贵已成为全县闻名的养鸡致富模范,圆了二十年的致富美梦。年前,在县府召开的劳模会上,县长给他发了奖,他还荣获养鸡能手的光荣称号。
陈德贵发家致富的美梦做了二十个春秋。早在六十年代,年方二十的陈德贵,血气方刚,一心想发家致富。他想:哥哥在香港汽车行当老板当老板赚大钱,自己在家乡有气有力,用勤劳的双手,发点小财,建间楼房,也不枉一世。可是,碰上十年内乱,陈德贵有力无处使,只好年年梦黄粱梦。
那时发家致富路不通,陈德贵便出谋划策,为大队集体办了一间乐器零件加工厂。他出广州找门路,去内蒙古采购原材料,走南串北,劳碌奔波。办厂每年虽然有纯利四五万元,但全大队千余人来分,陈德贵自己所得无几,同村里群众一样,过着清贫生活。
到了七十年代,陈德贵为兴家业,也确实花了不少心血。农村三十六行,他都试过。但在这也不准、那也限制的年代里,陈德贵却无用武之地。当年,他养了三群蜜蜂,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两群。
一九八〇年秋,陈德贵正在筹划兴家计划时,在香港的哥哥给了他一笔可观的资金作经营之本。有了本钱,陈德贵活跃起来了。他同当地几户人家,合股办鸡场,国家对这个鸡场从资金、种苗、饲料、技术各方面都大力支持。办场一年,饲养了二万多只肉用鸡。
农民这样办鸡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方向?当时一些冷言冷语传到陈德贵的耳里。他想起往事,不寒而栗,心有余悸。这时,县的负责同志来到鸡场,看到一群群肥鸡,十分高兴,肯定他们这样做是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的,既利国又利家,勉励他们放心地干。陈德贵吃了定心丸,消除了疑虑,更是雄心勃勃。他不光办好联营鸡场,还在家里养了两头母猪和十四头肉猪,千多只鸡。陈德贵就是这样,苦心经营一年多,获利四千多元。他多年的美梦逐步变为现实。
专业化生产是农村通向小康之家的桥梁。陈德贵养了一年鸡,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他把全家五口承包的责任田退回给集体,致力于养鸡业。
一九八一年冬,陈德贵与社队企业局签订承包鸡场的劳动合同,这个合同,一定五年,由陈德贵负责。县社队企业局投资二万一千元。由陈德贵当场长,掌握经济管理大权。合同还规定,盈利陈德贵占五成五,企业局占四成半;若有亏损,陈德贵负责三成,企业局占七成。
早春二月,从化山区还有几分寒意,陈德贵的鸡场却是热呼呼的。他一下子进了一万九千只鸡苗。陈德贵得心应手地指挥着十二个场员,鸡场的鸡长得很快。不到两个月工夫,有的鸡已达二斤重。眼看就快上市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场灾难:鸡群感染了传染病,死了六千多只。后来结算亏损一万四千元。
受到挫折,怎么办?陈德贵想:再养鸡,没把握,回家去,没田耕,急得团团转,坐卧不安,吃不下饭。正当陈德贵彷徨之际,县社队企业局冯局长拍着他膊头鼓励他: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认真吸取教训,坚持下去,鸡场是能够办好的。
吃一堑,长一智。陈德贵横下一条心,继续拼搏着。这次他进鸡苗,选良种;用饲料,讲优质;鸡防疫,严把关。陈德贵日里外出采购饲料、鸡苗和防疫药物,夜里回到场巡几次鸡舍。场里七月进了三千四百只良种鸡,饲养五十八天出售,成活百分之百,平均每只四斤重,盈利二元钱。此后,鸡场又兴旺起来了,成千上万地进鸡,一年共养鸡五万五千多只,年终核算盈利四万零二百多元,按合同规定陈德贵得利二万二千元,还有一家三口劳动工资收入一千九百元。
人逢喜事精神爽,陈德贵终于圆了美梦。他穿上西装,全家快快活活欢度了春节。元宵未过,陈德贵又忙开了,成批成批地进鸡。眼下全场存栏鸡一万六千多只。陈德贵发了财,不忙于建楼房,而是先向饲养十万只鸡的目标进军。他还想找外商合资,发展新的生产项目,为四化作出新贡献。
《南方日报》1983年3月2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