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徐子沛先生所著的《大数据》,刚刚看完,特别厚的一本书,共352页,但每一页都能带给我新知识!
这是以美国的数据时代的前世今生为主要内容,反观中国以及世界即将面临的大大大挑战和大大大机遇!
同时书中提到中国一个非常重要清晰的概念—“差不多先生”,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大学生!以后中国发展的主力军!
本书从历史出发,介绍美国《信息自由法》诞生的艰难过程,使得公民向政府申请数据变得合法,同时信息技术的卓越发展,使得数据量、数据种类大大增加,数据传达、公布更为方便,间接地推动全国人民利用公共数据参与到社会活动上来,实现全民创新!极大地刺激了社会进步!
上篇:帝国风云
信息之于民主,就如货币之于经济
—托马斯·杰斐逊
01 历史争战
从1953年到1967年,《信息自由法》之父,约翰·摩斯在国会一个人奔走呼号,常常被孤立,但在民间公益组织和新闻业等行业的帮助下,终于时隔13年推动了法案的诞生,这意味着美国人民可以自由地向政府申请数据,并且具有合法性,只收取少量的纸张成本费,而数据收集的费用已经在纳税的时候给了政府,所以不会有太高的费用负担。
02 数据帝国的兴起
美国政府收取的数据大可分为三类:行业发展数据、民意调查数据、自然检测数据。
时代不断进步,人们获取数据的能力变强,数据量徒然增加,使得数据的存储、维护变的越发重要,这就推动了新型科技产业、学科的发展,使各类信息更加完善,为数据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准备。
03 数据治国
文章通过介绍利用数据 降低交通事故、缩小贫富差距、防止福利滥用、降低犯罪率四个实例,来表明数据对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意义。
数据获得—分析总结—公布社会—社会指正—解决措施
国家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原始数据,对其分析总结,找到规律,研究规律发生的原因,产生解决办法,同时公布于大众,足够多的眼睛使错误无所遁形,进而找到一个完美的方案!
04 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
数据—信息—知识
随着历史发展,首先,数据仓库产生,一个企业可以容纳的数据量增大,数据管理更科学。然后,数据分析工具也诞生,可以方便的对不同维度的数据整合,观察规律。最后,把数据图像化处理,看到主要问题。
最最后,调查研究社会情况,对该问题进行预测性分析。
中篇: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和危机
01 帝国的法则
收集法则:减负,为人民减负。
使用法则:隐私,文明社会的共识。
发布法则:免费,人民已经交税。
管理法则:质量,互联网时代的根本。
02 《数据质量法》的困局
政府俘虏理论
尽管政府总是号称他们代表公共利益对产业界进行管制,但事实上,产业界会通过种种手段来影响政府制定标准的过程,最终俘虏政府,左右监管标准的制定。
政府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强制约束行业届破坏公共利益来获得高额利润,如破坏环境(雾霾好大啊!)。
但是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收益,使政府出台了《数据质量法》,故意拖慢政府完善标准的过程,抑或企业不相信政府的数据可靠性,使得政府又重新与企业一同在权威机构下检测数据可靠性,影响执政的时间,进而为自己夺得高额利润增加时间。
03 全国隐私风波
美国希望建立中央数据银行,将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教育、福利、医疗等各项数据全部集中在一个数据仓库,一是为了打击恐怖分子,二是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三是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安全。
美国人民一致反对!
原因很简单,通过各项数据的收集、整合,可以完全判断一个人的每天的行为,进而隐私无所遁形,甚至由于个人作息规律,可以预测一个人的下一秒的行为。
这极大地放大了政府权力,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如,密歇根州的一些警察利用警务数据库“猎艳”,他们在街头看到漂亮女性后,会偷偷记录下她们的车牌号,回去查找她们的住址和常出入的地方等个人信息,再人为地制造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中央数据银行一旦问世,政府权力更会一边倒,失衡严重。
所以一直到现在,这个“伟大计划”一直搁浅。
下篇:公民社会与数据互动之双赢时代
这一篇主要讲,政府在尝到开放数据的好处之后,更加下定决心,将政府更加透明化,只要不危害国家安全、关乎民生的数据,全部开放,美国现在开放了1000多项数据,英国3000多项。
使得大众可以合理的应用这些数据,开发各种软件,而且比政府个人出资开发的软件效率要高、功能要强大,这既节约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能给人们提高生活质量。
如,政府开放了各大航空公司航班的航班起飞、到达、延误的数据,就有人独自出一款app,航班延误时间分析系统,该app向社会免费开放,用户可以输入自己的目的地和起飞地,查看各个时间段的航班,以及当天的天气,和各航空公司该航班的延误率、平均延误时长。用户有了清晰的对比,肯定会选择延误率低的航班。
这样,一能帮助用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航班;二能降低旅客等待时间的不确定性;三是利于航空公司的良性竞争。
这只是一个小例子,开放数据后,全民独自开发了大量实用的app,使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合理、精细!社会进步更明显!
挑战中国:摘下“差不多先生”的文化标签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1919年,胡适写下了著名的《差不多先生传》,活灵活现的白描了中国人取道中庸、不肯认真、敢于糊涂、拒绝精准的庸碌形象。
其实,国人完全能像其他民族一样,学会对一切事物都非常精准,甚至更加精确,只是我们目前还不足够重视精确。
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形象思维能推动的,而是靠我们不断通过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得出规律,来使社会发生良性改造的。
一句话:中国的落后,根源之一正是缺乏以数据为基础的精确管理;而未来中国的进步,也有赖于建立这种精确的管理体系。
美国十几年前就开始了数据的开放和分享,成功帮助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脱离出来,靠的不是政府,而是全民的努力。
与中国相比,中国本着历史原因,技术、制度上有所落后,但是要想抓住这次改革浪潮,不被世界孤立,要下的决心还很大,毕竟一提到数据公开公布肯定职能部门不愿意,担心承担种种后果。但是如果无所作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会越来越微妙、越来越尴尬、越来越孤立。
但这也要我们自己,中国人自己,开始有这种观念,城墙可以阻挡一支军队,但阻挡不了一种思想,我们全民都认可了数据治国,那这句口号也很容易成为事实。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推荐大家看这本书,很值得阅读、深思,以人为镜,方知余暇。
至于文章有不妥之处,请见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