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安民

作者: 山兴 | 来源:发表于2019-11-12 04:56 被阅读0次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①。常使民无知无欲②;使夫知者③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④。

    [校释]

    ①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弱其志”,是说“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实其腹”、“强其骨”,是说“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这是就圣人治国而言的。若以个人治身而言,用道教的话说叫做“性命双修”,其为道教修行的根本。所谓修性,广而言之就是指心性品德的修养;所谓修命,广而言之就是指形体生命的修炼。“虚其心”、“弱其志”,则属于“修性”的范畴;“实其腹”、“强其骨”则属于“修命”的范畴。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其教理教义即渊源于老子之《道德经》。道教(内丹派)以“性命”为修炼的核心内容,即源于此。老子《道德经》中,其养生思想耐人寻味。隋薛道衡《老氏碑》文说,五千文“用之治身,则神清志清;用之治国,则反朴还淳。”(《文苑英华》卷八百四十八)《道德经》原文常以治国、治身分疏,河上公注文则以治身一方面阐发尤为精辟。

    ②无知无欲:“知”, 这里读zhì,通“智”,聪明,智慧。“欲”,贪欲。“无知无欲”,人们大多解释为:没有巧伪奸诈的心智,没有非分妄想的欲念。综观全书,“无知无欲”是老子所言之“婴儿”的写状。老子《道德经》第十章、第二十章、第二十八章等章中多次提及“婴儿”。“婴儿”,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婴儿,无知无欲、纯真无邪。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相当于说“常使民‘复归于婴儿’(28章)”。因此,河上公注为“反朴守淳”;王弼注为“守其真也(即保持心灵的纯真朴质)”。

    ③知者:本书从河上公本。“知”,帛书乙本(甲本缺)亦为“知”,王弼本作“智”。“知”,这里读zhì,通“智”。“知者”即“智者”,狭义特指具有制作“难得之货”(即所谓新奇之物)技能的人。(第五十七章中曰:“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或指有才智但却很虚伪奸诈的人。广义泛指有才智的人。(范应元释为“智巧之人”。)

    ④为无为,则无不治:帛书(甲本缺)乙本作“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今译]

    不以高官厚禄去重用那些自我标榜有才德的人,以使民众不趋之若鹜而争相谋取功名;不重视、不贪求难得的珍稀物品,以使民众不萌生占有念头而为盗;不表现可能引起人们心生贪欲的行为,以使民众的思想单纯而不复杂。

    因此,圣人的治国或治身原则是:净化人的心灵,充实人的肚腹;减少人的贪欲,增强人的体质。常使民众没有追名的心智、没有逐利的贪欲,像婴儿般的纯真质朴;使那些倚仗才智企图猎取名和利的人,也不敢胆大妄为。如果以“无为”的原则治理国家,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太平的了。

    [札记]

    追名逐利是祸根,搅得天下不安宁。

    虚心实腹能治理,弱志强骨利身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章:安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xf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