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安民

作者: 山兴 | 来源:发表于2019-11-12 04:56 被阅读0次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①。常使民无知无欲②;使夫知者③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④。

[校释]

①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弱其志”,是说“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实其腹”、“强其骨”,是说“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这是就圣人治国而言的。若以个人治身而言,用道教的话说叫做“性命双修”,其为道教修行的根本。所谓修性,广而言之就是指心性品德的修养;所谓修命,广而言之就是指形体生命的修炼。“虚其心”、“弱其志”,则属于“修性”的范畴;“实其腹”、“强其骨”则属于“修命”的范畴。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其教理教义即渊源于老子之《道德经》。道教(内丹派)以“性命”为修炼的核心内容,即源于此。老子《道德经》中,其养生思想耐人寻味。隋薛道衡《老氏碑》文说,五千文“用之治身,则神清志清;用之治国,则反朴还淳。”(《文苑英华》卷八百四十八)《道德经》原文常以治国、治身分疏,河上公注文则以治身一方面阐发尤为精辟。

②无知无欲:“知”, 这里读zhì,通“智”,聪明,智慧。“欲”,贪欲。“无知无欲”,人们大多解释为:没有巧伪奸诈的心智,没有非分妄想的欲念。综观全书,“无知无欲”是老子所言之“婴儿”的写状。老子《道德经》第十章、第二十章、第二十八章等章中多次提及“婴儿”。“婴儿”,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婴儿,无知无欲、纯真无邪。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相当于说“常使民‘复归于婴儿’(28章)”。因此,河上公注为“反朴守淳”;王弼注为“守其真也(即保持心灵的纯真朴质)”。

③知者:本书从河上公本。“知”,帛书乙本(甲本缺)亦为“知”,王弼本作“智”。“知”,这里读zhì,通“智”。“知者”即“智者”,狭义特指具有制作“难得之货”(即所谓新奇之物)技能的人。(第五十七章中曰:“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或指有才智但却很虚伪奸诈的人。广义泛指有才智的人。(范应元释为“智巧之人”。)

④为无为,则无不治:帛书(甲本缺)乙本作“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今译]

不以高官厚禄去重用那些自我标榜有才德的人,以使民众不趋之若鹜而争相谋取功名;不重视、不贪求难得的珍稀物品,以使民众不萌生占有念头而为盗;不表现可能引起人们心生贪欲的行为,以使民众的思想单纯而不复杂。

因此,圣人的治国或治身原则是:净化人的心灵,充实人的肚腹;减少人的贪欲,增强人的体质。常使民众没有追名的心智、没有逐利的贪欲,像婴儿般的纯真质朴;使那些倚仗才智企图猎取名和利的人,也不敢胆大妄为。如果以“无为”的原则治理国家,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太平的了。

[札记]

追名逐利是祸根,搅得天下不安宁。

虚心实腹能治理,弱志强骨利身心。

相关文章

  • 第三章:安民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三章(一)

    今天分享的是第三章,这一章从河上公的注解来看,讲的是安民。安民是什么意思?就是如何做好一个领导。 在家庭中需要领导...

  • 安民

    不挖空心思地去控制财富,老百姓之间也就不会你争我夺;不珍视稀有的财物,可以使人们不去劫掠它;不显耀勾起人贪欲的东西...

  • 《道德经》第三章 安民

    《道德经》第三章 安民 春秋时期 老子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 安民里

    张晓搬来这里没多久,小区是很老的安置房,一梯四户很拥挤的小户型。周围住了一群很有特色的老西安人,他们的祖籍都是河南...

  • 良策安民

    湘西是个山区,村子像花瓣一样散落在群山之间,城镇离山都很近,就是州府吉首市也是群山环抱,多数都是开门见山。 这一段...

  • 2017-05-09

    深圳安民集团——朱群

  • 朝思

    (民师岁月) 一大早看报纸,看王安民的先进事迹,读王安民的日记摘抄,很受感动,为自己不能成为像安民那样的英雄而惭愧...

  • 记住陈安民

    2015年10月,开智学堂在线上举办了一次读书会。列出一系列的书单,每个人选择一本书。每一天,我们都会按时在群里打...

  • 永安民谣

    永安是座城 它四周就叫做东西南北门 我分不清你的方向 总是守候在街边的小店 望着有些暖昧的路灯 心里还残留几分憧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章:安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xf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