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辅助生活中心与直面死亡(外一篇)

辅助生活中心与直面死亡(外一篇)

作者: lee2400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18-06-25 13:01 被阅读0次

             【第12个百日打卡选录之6—1】原稿于5.9三1159/1200,22:57完成。

            因为母亲不想住在“监狱”一样的养老院里,美国人威尔逊为她建立了帕克之地辅助生活中心。在那里,老人的房间能够上锁,有自己的隐私,想睡到几点都可以,想什么时候吃饭都可以,他们在死亡之前这段最脆弱的时间里,仍然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护工、修理工等人只在老人需要帮助时才来帮他们,而什么时候需要帮助,老人可以自己决定。帕克之地迅速得到老人的认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多家分支机构。帕克之地的成功,为我们探索了一条面对死亡的不同路径。无论东西方,下面三种传统观念仍然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们对死亡的看法。

             01一息尚存最重要。对于活着与死亡,人们认为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还有气息。出于人类本能的对生的渴望,我们始终在尽最大努力逃避死亡,而且普遍认为只要活着就是好的,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的质量不重要,只要仍然喘气就行,甚至其他方面都可以不予考虑。

             02家属的观点最重要。生命原本是属于每个人的。但是,一旦步入老年,个人的自主权就逐渐转移到了儿女家属手中。他们认为老人得活着,老人就不能死;他们认为满身插管子没质量的活着是对老人好,老人就不能对此表示异议。总之,不论是回家与亲人一起生活,还是拒绝接受痛苦的治疗,老人的意见都很难被重视,反而是由儿女亲属做主。

             03舆论的反应最重要。有的子女和老人本来都已经达成了放弃治疗的共识,但是,受舆论所迫,还在为无效的治疗投入大量精力和金钱。原因就是亲属难以承受“不孝”的舆论压力。即便家人对死亡有了更符合人性、更尊重老人自主意识的意见,社会舆论还没有跟上这个进步的思想。如何应对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是比决定如何对老人进行临终关怀更让人感到困惑的问题。

             相比之前的社会而言,现代社会人们生前的物质、精神都得到很大满足。面对死亡,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恐惧。跟没有自主意识的呼吸比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愿意有尊严的、自主的、快乐的读过有生之年的最后时光。这也正是帕克之地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生前追悼会与直视骄阳

            【第12个百日打卡选录之6—2】原稿于5.10四1160/1200,13:54完成

            看《非诚勿扰2》时,对孙红雷给自己的办的追悼会印象极深,曾想着如果自己临终前也办一个,估计会很有趣。之所以这样想,主要是期待看到大家对自己的一生评价,还在把别人的看法当作评价自己此生是否遗憾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确,对于生死,我们还有太多留恋和恐惧。可是,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都在走向死亡。死亡是痛苦的,而死亡就像是骄阳,直视虽然刺眼,也还是要勇敢面对,否则,我们就只能生活在自己的阴影当中。 死亡之苦,无非三种,相应的也都有度苦之法。

            01临终受苦。大多数人是因病而亡的,临终前的一段生活通常没什么质量可言。身体不能自由支配,或是丧失自由意志,只剩下一具气息尚存的躯体,还要遭受各种不见明显疗效的治疗之痛。度临终之苦有三法,一是生前预嘱,在尚有自由意志的时候,行使对自己治疗、临终生活的决定权,不要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留给亲人;二是安宁疗护,有权决定不痛苦的离开;三是行使知情权,要求亲人如实告知病情。

            02后悔当初。如果一个人回顾一生时,总有很多遗憾,那他一定非常惧怕死亡。度后悔之法就是向死而生,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活。这也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以终为始的原则,在死亡层面的另一种表述。

            03恐惧死后。担心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这个世界消失了。那么,想什么办法能留在这个世界呢?繁衍后代,是自己的基因延续的一种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价值,让自己对活着的人有意义,也是一种精神层面延续自己的方式。

             死亡,是我们终将面对的结局。先对它say hello,然后才能超然的对世界say goodbye.而超越死亡的最好方式是,充分地活过,把生活过成天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辅助生活中心与直面死亡(外一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xy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