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概要
1.有时候,闲聊是一个生产过程,比如《Think Fast and Slow》 的绝大多数内容就是来自作者 Daniel Kahneman 与他的合作伙伴的散步聊天;
2.但闲聊有收获的前提是,参与闲聊的人
1)在某个层面上旗鼓相当;
2)在很多层面上有一定默契;
3)私下交流。
所以,两个人闲聊可能很有收获,但三个人难度就增大很多了;
若是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生产”效率就趋于零,因为“脑力不够用”(就算是经过训练的人脑也顶多同时处理与7个个体的“连接”);
所以,很多时候,会议确实没效率 —— 它很难做到让每个人都觉得有效率;
3.除了脑力不够用,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数参与者并不具备完整的讨论实力”
可是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自己实力差,就算知道实力差,他们又认为发言权是“人人平等”的……这其实是灾难;
4.群聊还有另外一个干扰因素,是“表现”与“表现欲”:
观众太多很难表现完美,而说话者又很容易被“表现欲”所控制;
5.闲聊的效果取决于闲聊前的积累,而闲聊也只是“生产途径”之一。
所以,更多的生产,其实是发生在闲聊之前的研究、探索与思考。
6.在太多人的群里闲聊就是浪费时间;
互联网上,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写文章。
二、特别喜欢的句子
1.虽然实力不同,却又一样的发言权利,这是讨论的灾难。
2.在互联网上,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写文章。
3.闲聊,即便常常确实是“生产途径”,但它也绝对是“生产途径”之一而已。更多的生产,或者说是绝大多数的生产,其实发生在闲聊之前的研究、探索与思考。
三、个人思考(不局限于文章内容)
我一直在琢磨着从新定义自己的“社交”。
回头想想,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当我在与周围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收获什么真正有用的东西,或者说,相对于投入的时间,那种产出投入比实在是小得可怜。
可能是“基于种种原因”,但后来想想,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积累不足,实力不够,没办法与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平等交流,就算他们愿意教,那时的我大概也是听不懂吧。
进而我想,真正有效的社交应该是这样的,双方都能够把自己的思考坦诚地表达出来……真没说起来那么容易。
后来有一天写着笔记儿,突然一想,我能够感受到这位作者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而我自己能够想办法理解对方的思考,又把脑子里的思考整理出来,这不就是我一直在追求的最优质的社交吗?尽管双方互不认识……
2018.10.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