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夸夸群在全国范围内火了!”无论你是名校还是普通院校,还是苦逼的上班族或者是待业者,只要你在群里喊一声“我做了XX,求夸。”下面,就会有一大堆跟帖“夸赞的语句+夸!”
无论你丢了东西还是被炒鱿鱼,群友们总能找到思路清奇的方式夸赞你,简直就是大型的“说话艺术的教科书示范。”这里没有杠精,没有“酸萝卜”,不需要喝心灵鸡汤,你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烦心事和脆弱。“夸夸群”甚至变成一种生意,用来夸自己、夸家人、夸朋友,只是价格略微的贵。
有文章分析夸夸群火起来有三大原因。第一是我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做人应该谦虚低调,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责备多于夸奖,而攀比之风愈来愈胜,很多人的内心非常压抑,渴望得到认可和赞赏。第二是在心理学上,夸人者的行为是共情艺术的体现,尤其是讨好型人格在夸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快乐,这是双方取悦的方式。第三是成年人的世界里出现了一种退行状态,把自己当做婴儿,自称宝宝,期待别人正面积极的回应,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我们生活当中有太多残酷不如意的地方,而普通人很少慷慨给出夸赞,几乎都是在消费的时候,被夸得最多。所以,他们希望能在夸夸群寻找心理安慰。
当然这种群的存在的初衷其实是好的,可以给到一个正面思考的方式舒缓压力,但如果仅仅依赖这种夸夸群来维持自身积极的一面,可能会造成惰性、消极逃避的心态。因为这就像是甜品,听多了,容易腻。
这让我想到另一种状态:朋友圈倦怠,即发朋友圈频率慢慢降低,每次发朋友圈和看朋友圈都有压力,动不动喜欢删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甚至萌生关闭朋友圈的冲动。如果你发美食、旅游照片,别人会觉得你在炫耀,而你看到别人发你会觉得别人怎么过得这么好。如果你发打卡学习,别人会觉得你装逼显摆、有优越感,而你看到别人这样发会焦虑自己为什么做不到自律。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发在朋友圈,别人会觉得你太矫情、幼稚,而你看到别人这样发会觉得降低了朋友圈质量。当我们把自己认同或不认同的文章发在朋友圈,总会引来一堆杠精,逐渐的,你觉得心累。
在互联网、城镇化未曾普及之前,中国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社会,你家里发生什么事,有什么人,村里都知道,再加上环境和物质相对匮乏,是相互扶持又相互干预的一个环境状态。而当我们不再需要这种抱团的乡村文明,城镇化愈来愈普及,我们渴望归属感、群体性的安全感的时候,从这种乡村性的依赖过渡到网络空间。
对于年轻人而言,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等同于物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当我们毕业进入社会的之后,各自的人生轨迹、兴趣爱好、性格都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曾经大家还能因相同的问题而热烈讨论,如今总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挫败感。当我们与外界的联结弱了,就容易产生低落的情绪。
人总在寻求联结,尤其是那些追求积极向上、自律好学的人来说,以往的人际圈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于是知识星球、各种打卡社群应运而生,他们可以不必在意自己发任何动态会引起不怀好意的揣测和评价,因为这是主动选择和同频率的一个“空间”的人。
而夸夸群,是不分门槛、年龄、职业,最低成本获取“虚妄”认同感的一种方式。无论热衷各种夸夸群或者朋友圈倦怠的朋友,其实认同感最大的敌人就是你本身而已。外界的认同只不过是推倒或推动你自我认同的一扇墙,这些不可确定性的因素远远比不上你对自己认同的掌控。
不过,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那为什么假设自己就是“做不到”呢?如果你设想你做到的了,又会如何表现,不如尝试下逆向式的正面思维,小步小步地认同自己,最终掌控自己的人生。
以上,与你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