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小说,是张爱国的《白羽歌》,初读起来感觉有点吃力,再读起来才分辨出这是一篇历史小说,那么这和网络上流行的历史小说是否属于同一类小说呢?它和历史演义有什么区别呢?我带着疑问上网学习。
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是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而新兴的网络历史小说也有真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但因其语言通俗,情节扣人心弦,更易吸引年轻人的阅读兴趣,但是小说缺乏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精粹性,因此,流于通俗之列。
罗素说:“有大型的历史学,也有小型的历史学,两者各有其价值,但它们的价值不同。大型的历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怎样变成现在的样子的,小型的历史学则使我们认识有趣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推进我们有关人性的知识。”其实,罗素实际上也说出了我们对于历史和历史小说的态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就对历史作品有着极为浓郁的兴趣,并将其视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因为这种功能,一方面呈现出“大型的历史学”的严肃和庄严,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着“胜利者的历史”的“原罪”。这其实在世界历史范畴内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有着更加深刻的往事和教训,因为这种政治功能,历史在中国呈现出鲜明的“庙堂”和“江湖”的“二元结构”。“庙堂”的历史多指的是正史,是“大型的历史”,而“江湖”的历史更多是说野史,是“小型的历史”。及至今天,这种分野更多地表现在野史对正史的报复性逆袭——数千年正史一统的格局,在互联网时代被野史强烈冲击,人们早已对正史祛魅,却又沾染了另一个极端的毒。
这种情况从最表象的角度看,也许就是一直在火爆的清宫戏和各类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人们越来越喜欢这种历史题材的作品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的,长久以来“庙堂”的历史讲述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人们在内心深处需要一种“颠覆感”,想要一种来自“江湖”的味道。但不知不觉中,人们却又陷入另一个极端,即完全抛却历史,一味猎奇和编造的风气愈演愈烈。“度”是个神妙的词,一个把握不好也许就会成为“毒”。如果我们溯洄而上,回望历史,就会发现这种“庙堂”与“江湖”之间的历史讲述充满玄妙。如果一定要梳理出一个规律,也许大致可以这样说:凡是上位者需要的,则让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走“大型的历史学”的道路,用“庙堂”套路盖棺论定;凡是上位者敌视的,则会让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走“小型的历史学”的道路,用“江湖”伎俩风传其事。
读书一定要广泛,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而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否则的话认知是片面的,而不是客观的。
有限的时间学习无限的知识,也有些贪心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