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构性思维?
“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利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序的思考,从而更清晰的表达,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结构性思维》
个人对此定义的3点理解
1、只有理解了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本身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说的就是事物的结构。
万事万物都有结构,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某种物理或非物理的联系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具备某项功能/目标。
理解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理解了事物的功能/目标是什么,为什么它能实现这样的功能/目标,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2、“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利用结构去解构、理解结构,才能清晰、高效、完全
包含两个方面的理解
例:当人们看到“iloveyou”这串字符时,学过英文的人,理解它的过程应该是:先是疑惑,然后尝试解构:将其拆分成三个部分“i”、“love”、“you”,然后组合起来“i love you”,最后翻译成中文“我爱你”。
具备理解事物的思维结构(也可称为思维框架)
例子中,句子“i love you”是整体,单词“i”、“love”、“you”是部分,将例子中的字符串拆分成三段:“i”、“love”、“you”,这就是解构。为什么要这样拆分?因为我知道“i”、“love”、“you”这三个单词的结构,同时,我还知道这三个单词可以通过语法组合到一起,形成一句完整的句子:“i love you”。这就是利用结构去解构、理解结构,这要求我们日常储备一些经过验证的思维结构,并经常练习,形成习惯,如“PDCA”、“5W2H”等。
养成解构、理解事物结构的习惯
为避免作无用功,首先要从理解事物结构开始,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不是毫无章法的思考。问题往往出现在两个地方:内部各外部,内部的问题可能就藏在“部分”、“连接”或“功能/目标”中。
3、循着思维结构“有序的思考”,做到条理清楚,思路清晰才能高效
犹如从A点到达B点,在不认识路的情况下,跟着导航走和摸索着走,其效率和结果都截然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