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机上一口气看完这本许倬云老先生的《台湾四百年》,首先非常感谢友人的赠书,这也是我第一次系统性的了解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热土,感触颇多,略作记录如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3495043/e206b1b6998251bc.jpg)
【遥远的大岛】
距今七万年以前,台湾还是东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北端经由浙江外海的列岛把台湾连接在东亚大陆上。今天的台湾海峡在当时其实只是一个海湾。七万年前,海平面上升,那一连接部分断了才形成现在被台湾海峡隔开的大岛。在中国历史上几次记载说,在东方某个岛屿上有人居住,也有记载说远征的船队到达了一个大岛,历史学家认为,从东汉到宋朝这些有限的记载所指的就是台湾。
关于台湾最早的文字记录是1603年陈第的《东番记》描述了他们追逐倭寇追到台湾时看到原住民每个居民点不足千人,语言不完全一样,没有文字也不知道天文历法,完全处于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如果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母亲的孩子,那这个母亲当的真不够格,让自己孩子在17世纪还滞留在新石器时代而不闻不问。在16世纪的某一天,葡萄牙水手们在太平洋苦苦航行数月突然眼前出现这样一个犹如巨大海上盆景的岛屿,情不自禁的喊出“美丽岛”(Formosa),自此台湾跟随全球大航海时代的脚步真正实质上进入国际舞台。
![](https://img.haomeiwen.com/i3495043/040a8529d93b3b63.jpg)
【台湾汉人的发展】
明末清初,郑成功得遗民人心,为了维护华夏文化的一脉香火,在台湾打造了一个汉文化的最后据点和横跨东南亚的巨大海上贸易集团,郑成功带到台湾的官员兵丁等总数不过十万,加上原来在台湾居住的汉族人口,共有将近二十万,但郑氏集团大多是惯于风涛的海上健儿,不习读书,他们并没有将中国文化的精英与主流带到台湾,后来从清廷统治直到割让给日本,台湾人口从20多万增长到300多万,主要是来自泉州(最早)、漳州和粤东客家人(最晚),但大部分带来的都是比较娴熟于边缘社会的庶民文化,与中华主流难免有亲疏远近、格格不入。庶民文化往往具有地方性特色,具有排他性,不免“分类”斗争,例如泉漳、闽客冲突,族群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可以牵动数万人。台湾现在的政党黑社会渗透问题、政党的区隔不以政见为宗旨而是以族群为界限等等,都有庶民文化的影子,也为台湾的民主进程提出了巨大挑战。
![](https://img.haomeiwen.com/i3495043/66e02427feb32179.jpg)
【国民党入台】
1949年蒋撤退到台湾,带了约大陆1/10的精英人才,他们融入到一个人口相当于大陆1%的社会,在权威体制下,台湾在文化、学术和经济上都很大发展。但随着中华民国失去联合国席位等一系列危机,蒋经国清楚的认识到,台湾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建立在人民的拥护上,发展自身,自求多福。他逐步改变了军队归属问题,使任何执政者都不能再依仗枪杆子和警棒掌握政权。晚年的蒋经国做出了两个重大决策:1、解除了戒严,扫除了所有阻碍宪政的道路,2、允许老兵回乡探亲,打开了两岸互动。同时他公开宣告:“蒋家不再有人从事政治活动”,不同于其他权威执政的领导者将权力作为家族特权,蒋经国不许再有权力传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3495043/31e1291efe0ed8c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