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季氏篇》既来之,则安之:让人生变得快乐的诀窍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是一段生动的对话,是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发生的事情,里面有很多的名言警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祸起萧墙”,都是从一段对话来的。
“季氏”代表的是季康子,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都是季康子的家臣,而且职位也挺高。
原句译文:
季康子想要对颛臾用兵(颛臾是一个小城,在蒙山一个地方,专门负责祭祀的一个小部落)。
有一天,冉有和季路跑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孔子说:“冉求(亦称冉求,名求,字子有)!你们这么干,是不是太过分了?颛臾,以前先王让它主持负责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人都不同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古之良臣,无从考证)说过:‘根据自己的才力去担任职务,不能胜任的就干脆辞职不要干了。’盲人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让你们这些辅助的家臣干什么呢?而且你的话也说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装着被毁坏了,是谁的过错呢?难道是笼子和老虎、犀牛的问题吗?难道是盒子的过错吗?”
冉有说了实话:“现在的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攻占它,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祸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真正想法而一定要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因为财富均衡就没有贫穷,和睦团结就不会觉得人口稀少,境内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做,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归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既来之,则安之”)。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又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谋划在国内动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他自己的宫墙之内呢(“祸起萧墙”)”。
一语中的,最后季康子遇到的最大麻烦,就是“祸起萧墙”的家臣叛乱。这是后话。
这一段看似孔子在批评他的学生,但实际上讲的是“近悦远来”的道理,就是怎么样能够“近者悦,远者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如果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你也不用担心人口很少,如果大家能够安定团结,你就不用担心国家会有倾覆的危险。这正是孔子的政治理念。
解读:既来之,则安之:让人生变得快乐的诀窍
冉有、子路问政,孔子说:“既来之,则安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如果能够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那我们的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扰。
《论语》——既来之,则安之:让人生变得快乐的诀窍。与君共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