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感这可能是一篇有点混乱的文字,因为自己并不太明了这些道理,而且又是把圣经里的诗篇与道家的思想弄到一起……
按照好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要根据《圣经•诗篇》第23篇写一篇任意文体的文字。
诗篇第23篇是大卫老年在宫殿里写的,诗中概括了他人生的经历。全文如下: 1.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2.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3.祂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4.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必遭害,因为祢与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 5.在我敌人面前,祢为我摆设筵席,祢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6.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诗歌简短、优美,从未接触过圣经的我却不知所云。茫茫然过了几天,眼看作业最后期限越来越近,终于灵光乍现:圣经也是劝人向善的吧,中国的道义不也是这样吗?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常处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上善:至善,最完美;水:性至柔,避高趋下、奔流到海、海纳百川,却又刚柔相济、滴水穿石、洗涤污淖。在这里,水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作为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我的三观是降生人世后一点一点形成的,与自己生存的环境、生活的经历、阅读的书籍息息相关,它不断积累、逐渐完善却又在不断变化。从小接触的文化是由古人云衍生的,大学所学的专业是从地球形成到地球的性质(即地质)。中国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听到很多的上古神话故事,很容易理解故事说的是什么。对我而言,圣经是外国人的神话故事。诗篇23篇,短短6行字,理解起来却让我颇费脑筋。感谢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我总算找到一篇能看懂的用于讲经布道的文案,它的作者是一个叫徐春林的牧师。
这首诗的第一句,大卫用了一个最美的比喻,把他与耶和华的关系比作羊与牧者的关系,从此人生不缺乏。“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从而生活不缺乏需要,不再为生活忧虑。“祂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从而不缺引领,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必遭害,因为祢与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牧者手里有杖,能把野兽赶跑;牧者手里有杆,能够引导羊群;牧者与羊同在,羊就有了安全。“在我敌人面前,祢为我摆设筵席,祢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由于这些神所给予的幸福,人生不缺喜乐。“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这最后一句是大卫与神立的约,耶和华有恩有爱,他要像奴仆一样住在祂的殿中,服侍祂直到永远。
通过网络搜索功能,我知道“大卫是圣经中一个关键人物,是真正转折了以色列人历史的领军性人物,是耶稣基督家谱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神的救赎计划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大卫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蒙召、逃难、作王、犯罪、蒙爱。 以我的再粗浅不过的理解,大卫是受了神的恩惠而臣服于神脚下并以火热的敬拜作为回应,虽然他难免人性的弱点犯了许多错误。
对于基督徒来说,藉着诗篇第23篇的分享,更加认识神,坚信神是信徒的牧者、引导者、安慰者、赐福者,会更加敬神、爱神、信神、靠神,从而一生一世不离开神,一生一世为主而活。
从身边来说,我母亲是信耶稣的,她是最朴素的信徒,应该归结为相信“人生必不缺乏”从而信神并以神的教导为人生宗旨。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神使她坚强、慈爱、友善、充实。作为子女,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她唯一遗憾的,是无法说服我们与她一起做神的信徒。
个人觉得,信仰并不是一定要做宗教的信徒。朴素的人生观也是一种信仰吧,在生活、工作中有一定的道德底线、有一定的行为标准、有一定的目标方向,与人为善,不损人利己,踏实工作,老实做人……
我的人生也是有意义的,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贡献,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不会名垂青史,更不会千古传颂。但是,我是父母的依靠,是老公的后盾,是孩子的支柱,是弟妹们的大姐,是朋友们的伙伴……我以我的方式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神灵,持一颗敬畏之心,不排斥、不亵渎、不妄言。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 如水人生,随遇而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