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士族和汉族对抗的结局,是士族战胜了汉族,形成了晋朝的局面,而开创晋朝的司马家,就是士族的重要代表力量。但是之后从曹魏到晋朝的这段历史,对我们来说可能相对陌生,这个时期主要是几个大家族——司马家、曹家、桓家和诸葛家的家族恩怨。通过这几个家族冤冤相报的过程,会让我们对魏晋那段历史获得一个大比例尺度的时间地图。
曹丕和曹叡的托孤策略
司马家和曹家的关系太复杂了,曹丕命短,去世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比被他废掉的汉献帝死得还早。如果它能再多活个三十年,像司马懿一样活到七十多岁,那天下也就没有司马家什么事了,还有可能成就圣君贤相的一段佳话。但是曹丕壮年去世,幼主继位,便需要托孤,曹丕留下了四个顾命大臣,分别是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为什么是这四个人呢?这个人事安排是很有学问的。曹真、曹休是曹氏宗亲,司马懿和陈群则是魏国功臣,托孤的技巧在于,首先要把政权的根本命脉——军权,放在皇室宗亲的手里,免得被外姓人家把天下给搞走了,所以安排了曹真和曹休这两个宗亲。但是除了宗亲,也要用特别能干的功臣,来制衡宗亲,一方面可以让这些有才干的人主管文官系统,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可以压制住宗亲们别的想法,免得这些人想要自己当个皇帝爽一把。曹丕安排司马懿和陈群这两个功臣做顾命大臣,就是出于这种考虑,这样一种斗争性的人事结构,其实都是皇帝可以安排出来的,这样他才能居间操控全局,立于不败之地。老皇帝通过托孤安顿后事,但是顾命大臣往往权力太大,以至于和新皇帝之间形成无法调和的矛盾,所以古往今来的顾命大臣,能有好下场的很少,多一半都被杀掉了。
往早了说有李斯,往晚了说有鳌拜,而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也不是《三国演义》小说里写的那么和谐,实际上双方各种提防。再说司马懿,他居然顺利活下来了,这是因为被托孤的新皇帝曹叡,登基时已经二十多岁了,并且相当英明神武,迅速掌握了权力,所以司马懿他们还没来及对曹叡形成威胁,就已经被曹叡搞定了,这也就让君臣能够相安。司马懿真的是长寿,曹真、曹休、陈群都在他之前就死了,甚至连新皇帝曹叡也死在了他前面。曹叡比他爹曹丕还要短命,三十多岁就去世了,而这时太子曹芳只有八岁,所以曹叡只好再次托孤。本来曹叡担心太子控制不了司马懿,不打算让他当顾命大臣了,但是多方考虑之后,还是用了司马懿。有了功臣,还得有个宗室执掌兵权,于是第一代顾命大臣曹真的儿子曹爽,有当上了大将军。
高平陵之变
虽然曹叡继承了曹丕的托孤策略,让功臣和宗室相制衡,但无奈曹爽实在是太草包了,只迷恋于权力的外观,并不是真正懂得权力的实质。他没有意识到,要想让自己安全,只有两种策略,要么是坚决不动别人的奶酪,尊重其他人的权力范围,这样才能换得别人也愿意尊重自己的权力范围,要么是动别人的奶酪,那就非把坏事做绝,绝对不能让对方留有任何还手的机会。但是曹爽这草包几乎把所有人的奶酪都给动了一遍,却又给每个人都留下了还手的机会,这就逐渐把大家都给推挤到了同一个阵营。曹爽逼着垂帘听政的郭太后跟皇帝分开,以便独自掌握小皇上,他扶植各种跟自己私人关系好的人,排斥朝堂重臣,并且通过一系列人事调动,让自己的亲弟弟全面掌握了宫廷进军。他又极力排除司马懿在实际政治中的影响,在司马懿的嫡系陕西关中部队里,安插自己的人进去,试图瓦解掉司马懿的军权。司马懿这老狐狸怎么会坐着等死,于是他就跟曹爽做了个交换,让自己的大儿子司马师掌管了宫廷禁军当中的一支。这样曹爽往司马懿阵营里安插了一脚,司马懿也曹爽的阵营里也插了一脚。
后来的历史表明,曹植做的是这个交换是致命的。曹植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大家都忍了他很久,这也就给了司马懿以私下串联的机会。司马懿又假装中风,病得快死了,把曹爽也完全给蒙住了。曹爽觉得自己已经大权在握,没有任何人敢跟自己竞争了,就带着掌管禁军的亲弟弟和皇上一起外出到高平陵祭祖。司马懿探听清楚曹爽的力量全部在首都洛阳之外,马上从床上一跃而起,带领豢养的几千死士,再加上司马师掌握的部分禁军,迅速控制了皇宫。而宫里的郭太后也早就想报复曹爽了,她半是主动配合司马懿,半是被挟持,司马懿就奉太后之名,下诏要废除曹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其他的重臣们多一半都等着这一天,到这个时候,曹爽的草包本性更深地暴露出来了。
司马家族的事业急剧上升
轮到第二个家族桓氏家族登场了,当时朝廷上有个支持曹爽的人,叫做桓范,官拜大司农。桓范在就告诫曹爽,认为曹爽和兄弟们掌握曹政和禁军,不要一同出城,免得被人关闭城门,在城里搞动作,曹爽不听,结果就出事了。桓范听说了司马懿的动作,马上矫诏骗开城门,跑到曹爽在城南的军营里司马懿这边有人听说桓范跑出去了,担心曹爽会用桓范的计策绝地反击。司马懿则对曹爽的草包性格太有把握了,冷静地说:“桓范的计策,曹爽肯定不会用。”桓范出的什么计策呢?很简单,你司马懿是矫诏太后的名义废除曹爽,但皇帝在曹爽大营里呢。手上有皇帝害怕什么呀?这比太后更正当。所以曹爽应该带着皇上逃到故都邺城,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发诏,征集天下兵马剿灭司马懿的叛乱。
司马懿现在实际控制的就是洛阳的一座孤城,他可用的兵都远在关中,远水不解近渴,所以曹爽肯定能够获胜。而且我桓范是大司龙啊,我手上有印信,以此可以调集天下粮草,可以支持大军作战,几天就能灭掉司马懿。按说桓范这计策绝对有效,可是曹爽兄弟不肯听,反倒接受了司马懿派来的人的劝说,愿意老实交出兵权,从此以后老老实实,做个富家翁就算了。桓范要气疯了,痛骂道:“曹子丹英雄一世,怎么生出你们这么五六头猪出来,连累得我如今要跟着你被灭门了。”最后桓范只得硬着头皮,跟随曹爽兄弟回到洛阳城,自后没多久曹爽兄弟就被司马懿杀掉了,桓范也被诛灭了三族。司马家族从此进入了急剧上升期,架空了曹魏皇帝,并最终篡权建立西晋,桓氏家族的血是司马懿成功的垫脚石。没想到的是,桓范的儿子中有一个逃脱了法网,隐姓埋名,以低微的身份在东晋政权中谋生。桓家这家人还是非常能干,逐渐又崛起了,到桓范的玄孙一代,叫做桓温,位极人臣,差一点就能篡掉司马家的皇位。桓温的儿子桓玄最终完成了篡位工作,虽然很快又被人推翻,但东晋之后也还是很快就就亡掉了。桓氏家族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居然神使鬼差地实现了复仇,亲手将司马家族的事业送上了终点,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
诸葛家族和司马家族的恩怨
诸葛家族是三国时期最狡兔三窟的家族,诸葛亮在蜀汉,他亲哥哥诸葛瑾在东吴,都身居高位,他们还有个堂兄弟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也不是等闲之辈,司马家族和诸葛这三家都有复杂的恩怨关系。你最熟悉的可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争斗历史,这个争斗对司马懿非常重要,他几次被曹魏贬黜,但是随即就会有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又被起用。正是跟诸葛亮争斗的这个过程,让司马懿在关中地区培植了自己的军事势力,这是后来司马懿能够成事的关键之一。可以说,正是诸葛亮,开启了司马家族攀向事业最高峰的道路。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过了两年多去世了,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位置把持朝政,司马师没有太多战功,人心不稳。这时诸葛亮已经去世多年,蜀国疲弱不堪,而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当上了东吴的宰相,诸葛恪又来攻打曹魏,司马师苦战之后击败了诸葛恪,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于是,在司马家族的第二代继续攀登权力顶峰的道路上,诸葛家族的第二代又给垫了一块石头。又过了没多久了,司马师也病死了,司马昭再继承哥哥的位置,他的战功还不如哥哥,人心又开始不稳,诸葛家族第三位垫石头的人来了。魏国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发动叛乱,并向东吴求援,司马昭经历苦战,打败了诸葛诞,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司马昭之心日渐显露,但他还是觉得功劳不够大,没有篡夺皇位的基础,于是在众人的反对声中,司马昭毅然决定要派钟会去攻灭蜀汉,一旦这个事情能够做成,那么自己有了超级军功,就可以取代曹魏自立为帝了。魏军出奇兵攻至成都城下,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率领蜀军最后精锐都战死在城外,蜀汉就此灭亡。诸葛家族终于助力司马家族走完了登上皇位的最后一步。但是司马昭即将篡位了,却突然也病死了,之后是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他的位置,并最终篡夺帝位,开创了西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