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为“技术”,这真是一个比较有技术含量的问题。
“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法原理,是指人们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变现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技术应具备明确的使用范围和被其它人认知的形式和载体,如原材料(输入)、产成品(输出)、工艺、工具、设备、设施、标准、规范、指标、计量方法等。
以上是百度词汇对于技术一词的解释,但读起来却感觉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细细琢磨更是一头雾水。
那么到底什么是技术,对于从事技术的业内人员又该如何去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一思考发现这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
由于本身从事技术原因,也跟很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发现不同的人对于“技术”的认知存在千差万别的不同。一个大多数公认的认识是将技术理解为经验的积累,而经验的积累来自从事的时间尺度的积累。所以前一段时间一个观点比较流行,就是要想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以上的时间重复积累。
其实吧!这个说法很片面的。
我曾经碰到过一些从事技术的人员,从事自己的行业已经超过了十年甚至二十年,在沟通中,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做的,这么做肯定就是最好的。其实现场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里面隐含着很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并且很多做法已经与现在的整体商业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可是沟通下来,感觉他内心过多的以往经验已经装满,似乎已经没有空间接收新的讯息。
所以技术的形成与时间的关系不大。要是这样成立的话,那掌握技术最厉害的应该是活得足够长的人才对。
2)那到底什么是技术呢?一位我接触的资深专家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可,觉得他的观点是我认为技术的核心,他说:“技术永远是一次性的,第二次就是常规操作。” 这个观点让我眼前一亮、茅塞顿开。所谓技术:就是以一种开放创新和优化的方法去解决那些当下面临的问题,而这种优化和创新永远没有止境。在内心里一定要让过去成为以往,未来永远是下一刻的重新开始。
基于上面观点,让我们回顾两则事件。前一段时间,一则新闻令人唏嘘,就是中兴公司42岁员工欧某被公司解聘而跳楼。还有更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华为清退35周岁以上工程师。让人们尤其是从事技术的不仅感慨,中年危机来的也太快了,所以一篇文章《人到中年不如狗》成为了爆文。对于此这里就不想对别人做过多的评论了,只是想说一句:其实危机并不是在中年才有,它永远都没有一刻远离我们,它就潜伏在我们身边,随时吃掉你。它潜伏在哪里呢?它潜伏在我们的内心里,当你放弃自我的那一刻,当你停止继续前进探索的那一刻,危机这头怪兽就开始茁壮的成长,在一个毫无征兆的时刻吞噬你,令你毫无招架之力。
3)说了这么多,那接下来一个问题需要面对,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技术保持竞争力去抵抗那些危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我觉得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格独立,聚焦思维。为什么把这一条放在首位呢,那是因为如果你人格不独立,在精神上依附他人,你将很难产生独立思考能力。一旦失去依附,就会如孩子般惘然不知所措。所以,永远不要放弃自我,不管你处于多么恶劣被动的局面,都不要放弃自我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当你放弃了自我,你就放弃了全世界。只有人格独立面对问题时才能有意识聚焦你的思维。在聚焦的那一刻起要抛弃所有的负担,包括那些你崇拜的专家观点,上级以及同事对这一事件的看法,通通扔掉,先让头脑空旷一会儿,然后利用自己聚焦起来的思维一件件的慢慢梳理所有的因素包括那些观点,往往会有特别的收获。并且这么做会让自己的思维得到锻炼,然后你会发现,思维如肌肉一般,越是有意识的锻炼,越容易再次聚焦,思考起来也越不费力。这是因为我们学习的知识以及阅历平时在头脑里如游丝般在脑海里飘动,只有有意识的聚焦起来才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创意的想法才能产生。所以思维的聚焦也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人跟人的差别很大,有的人活了一大把年纪了他的想法还蠢萌如孩子,有的人很年轻就能看问题看的很深入很透彻。除了天赋外,更多的其实是后天的经历及有无聚焦思考的习惯造成的。
二,只要有果,必然有因。以前有一位老领导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无病不死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不管问题看起来多复杂,多么来势汹汹,都不要恐慌害怕。肯定有造成它产生的关键因素,只要耐住性子多观察,多思考,肯定能找到突破口。人都有畏难情绪和惰性,其实很多问题看起来复杂,只是懒惰而已。每个人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你所面对的问题一定不好超出你的能力范围,最多这个问题的极限会抵达你能力的边界层。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每个人面对的问题一定跟自己的能力范围不会偏离太远,而那些能挑战你的问题正是让你的认知升级的机会。举个例子吧!假如你是一位建筑设计师,你面对的具有挑战的问题可能是新型材料下的力学计算等问题,而绝不会是如何消灭恐怖主义。这么说有一点夸张,只是想说明一个观点,这对从事技术的很关键,就是无论从事何种行业何种工种,只要到你手边的问题,都不要轻易躲闪,说一句跟自己无关就轻易溜掉,问题的背后往往就是机会,躲避问题就是躲避成长的机会。耐住性子去直面它,不要轻易放弃,最终总会找到合适的办法驾驭它,即使最后仍然百思不得其解,但那种思考的过程也是对心智的磨练。阳明心学说的: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说的正是如此。
三,放下自我,兼听则明。这好像是与第一条矛盾了,其实是不矛盾的,即使矛盾那矛盾本来也是统一的一个整体。开始的自我,指的是立足世界的独立自主、独立思考,是立身处世的根本。而这里的自我,指的是膨胀的固执。对于所谓的专家、尤其是被冠名资深专家而言,他面对的最后一个强劲对手其实就是自己。团队内部多年积累起来的名望、头衔,以及以往成功的案例。会成为一层厚厚的盔甲包裹起那颗由于固执而膨胀的内心。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见解再已经无法穿透厚厚的铠甲进入他的内心,产生智慧的光芒也无法抵达他的内心,一旦这样也就停止了自我成长。其实不管什么时候,其他人的见解都有参考的价值,无论表面看起来好像多么幼稚、多么无知、多么讨厌。尤其是那些听起来令你很不爽的见解。往往恰恰是这些见解隐藏着你固有思维和心智的短板,你的不假思索说的“NO”其实是出于自我保护。而其实这些见解往往才会让你思维豁然开朗。所以遇到这些情况,不妨先让思维的子弹飞一会儿,不要轻易就否决。即使最后不得不否决,也至少要做到:我虽然不同意你说的观点,但我一定听你把话讲完。
四,研究要专,涉略要宽。当下的世界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的行业和领域还在不断的涌现。如果想要在有生之年有所成果,还是最好要在一个行业里钻研下去。因为人的寿命毕竟是有限的,而黄金年龄也就是那么几十年。在一个领域如耕牛一般耐住性子耕耘下去。才能有可能成长为真正的行业专家。但这里面又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度的专业分工往往让人的视野变得狭窄,反而限制了向更深处的探索。所以越是专业人员越需要宽泛的涉略,去有意识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很多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来自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对于那些领域,不可能样样精通,但如果头脑里有,需要的时候再去找也会其乐无穷,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虚怀若谷,心存敬畏。有句哲理性很强的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想笑。”何况人类很骄傲,我想上帝一定一直笑。不管你在某个领域多么牛,牛到可能要上天。你也会突然面临一种情况或心境。某天突然感觉原来自以为得意的思维模式,知识储备都无法解决现有的问题了。越研究越无力,越深入越感觉自我的无知。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虚怀若谷,因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不管你自认为多么熟悉,多么了解。其实只是你了解掌握了你了解掌握的,而这之外是一个广阔无知的世界。不了解不代表不存在,不认识不代表它不重要。我一直提醒自己要警惕经验之谈,因为那些所谓的经验,如果细细刨析,其实都有一定的偶然性。把偶然当成必然,然后自鸣得意,往往剩下的是被打脸。所以对于这个世界心存敬畏是立身处世最恰当的态度。
4)总结一下,我认为成为真正的专家应该就是这么几条:
一,人格独立,聚焦思维
二,只要有果,必然有因
三,放下自我,兼听则明
四,研究要专,涉略要宽
五,虚怀若谷,心存敬畏
5)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阳明心学里的一句话。意思是每个人都具备成为如’尧、舜’那般的贤德之人的潜力。所以只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我想每个人也都有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潜力。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谱写出生命精彩的篇章,完成在这个世界走一趟所承担的使命,找回那个冥冥中真正的自我。
2018.1.10 于列车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