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因为《朗读者》,邂逅《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因为听《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的朗读,那句“向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来……”仿佛是在说给我听,仿佛是在劝解自已去拯救那个卑微的自己,常常听得泪眼婆娑。
于是乎,我对这本《送你一颗子弹》充满好奇,解剖之,深掘之。
让作者刘瑜没想到的,是一些碎碎念呓语却出版为书甚至再版。而让身为读者的我没想到的,是一本不起眼的随笔,竟让我如此爱不释手。刘瑜也许是继三毛之后,另一个让我从心底里彻底喜欢的女作家。
女作家?也许她并不喜欢这样的称呼。
她的身份是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的女博士,清华大学的女教授。可是随便翻阅书中的哪一篇文章,都不会把她和女学者联系起来。戴着黑框眼镜、身着职业装、正襟危坐开着学术研讨会的女学究,在她的谈吐里,一点儿也没有这种气息。
恰恰,这正是我浓烈喜欢她的缘故。
知识渊博、气质如兰的她是如此灵动、如此俏皮、如此可爱......
她的文风天马行空、妙趣横生,时而浅显,时而深遂,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笔锋一转,让人陷入沉思却已完美谢幕。
她的脑洞大开,想象力纤细、色彩缤纷,常常让我惊叹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
在她的文字里,我读到了孤独,却没有哀伤。读到了困境,却没有退缩。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
是的,她孤独。各种孤独,却有各种对抗的方式。
孤独到告诉自己结婚的好处是半夜看恐怖小说不用害怕;孤独到一个人在查尔斯河边发呆,想象自己的老公儿子和狗都在从火星赶往地球的路上;孤独到“非正式疯狂”,怂恿自己去抢一个陌生老太太的帅猫......以至于后来开始进步,已经不再为生活的稀薄而鬼哭狼嚎了,甚至觉得自己跟自己呆着其实也挺甜蜜的。
我羡慕她的博学多识,讶异她的谦卑,欣赏她的率真、纯粹。
她可以毫无顾忌地说自己是一个吃饭时不介意谈论大便的女强人;也可以直言不讳自己去美国留学7年却并不喜欢学术,而是出于路径依赖;还可以低俗到乡愁其实就是人大食堂橱窗里的二两猪头肉,更轻松地说出骨子里的理想其实就是坐在村头那棵大槐树底下给孩子喂奶而已……
我喜欢她的品质: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总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总还能在上帝他老人家数到“九”之前重新站起来。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
我已经从一个自在的自由主义者变成了一个自为的自由主义者。我并不比以前更反动,但是我的反动比以前更顽固。
还有那个敏感、细腻、柔软、温情的她,那个成为母亲的她寄予小布谷的“愿你慢慢长大”。
你牵着妈妈的手,引领妈妈穿过存在的虚空,重新发现生命的奇迹。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有时甚至惊讶地发现,其实她的文字里深藏着骨子里的另一个自己,一个不露丝毫痕迹的自己。渴求自由、离经叛道、放荡不羁、任意妄为,想摆脱,想释放,想做我自己。
是啊,什么样的生活“自然”呢?除了上学、考试、工作、结婚、生小孩,似乎也没有别的出路。
人一辈子的奋斗,不就是为了挣脱这丧心病狂的自然。
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很难找到一个像我一样神经错乱的人。
形而上的女博士?形而下的女神经?连神经错乱都乱得那么有序,那么风格独特,自成一体。怎能不叫人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