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比较大大咧咧的那一类,可是对于某些特定的话题,他们却又谨小慎微到了几乎是“不敢多说一句话”的地步,因为担心会被误认为 “政治不正确”。最典型的例子之一,便是种族问题。
第一次直接意识到这个话题的敏感性,是初来乍到时需要找房子以及孩子的学校。当时为方便起见,希望能就住在接待我作为访问学者的大学边上,孩子最好也能在附近的公立小学上学。
按照我们在中国的经验,本城最好的大学所在的学区理论上也会有最好的小学。可是在本城却恰恰相反:以大学为中心画了一个圈,然后便很惊讶地发现在这个范围内的公立小学都相当糟糕——各项评分都远远低于本州平均水平。于是向当地人请教哪里的公立小学最好,答案是离大学车程45分钟左右的地方,相当于广州人在珠江新城工作但住在番禺。
我自己研究了好久才弄明白了这背后的逻辑:大学附近公立小学质量不佳的最主要原因,恰恰是因为大学位于市中心——中产阶级以及更为富裕的人群大都住在远离市中心的豪宅,而住在市中心的人相对而言经济状况要差很多,其中又以黑人居多。从各个学校的数据也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现象:黑人学生比例越高的小学,有资格享受免费午餐的学生比例也越高。我把这个结论告诉了一位在纽约工作的朋友,她的第一反应颇为耐人寻味:“你看,大学教授们是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些的,只能靠你自己去琢磨。”
我们后来选择的小区,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种族的,邻居们路上见面都很热情地彼此打招呼,有什么事也会相互帮忙。孩子们下午放学后,总是约好轮流去彼此的家里玩。可是你很容易就会发现,黑人的孩子总是跟黑人的孩子一起玩,白人和亚裔倒是能玩到一起。大家熟了以后,我问一个妈妈为什么这两群小孩不在一起玩。这个妈妈只有高中学历,是美国白人和菲律宾人的混血,她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但言语非常有外交风范:“我该怎么表达我的想法,同时听上去又不会被误认为是种族歧视?”
为了让孩子能有机会跟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接触,我也有意识地邀请一些黑人邻居的孩子到家里玩。后来便渐渐了解到一个事实:其实孩子们放学后不在一起玩跟种族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跟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相关。长期租公寓居住的本土家庭,大都属于生活不太稳定的低收入阶层,这些黑人孩子基本上处于放学后没人管的状态。有一个孩子告诉我,她下午三点多放学后就在外面瞎逛,只要晚上九点回到家就可以。而能以这样的节奏跟她玩到一块儿的,也就只有小区里的另外几个黑人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