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想法是源于对心理学上“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这一说法的存疑态度。第一次接触比较权威的解释是跟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聊天。不知道为什么,不管是周围学习心理学的朋友还是关于心理学的书,大家好像很喜欢举例子,尤其是当朋友拿自己举例子的时候,更加加重了这份关于“原生家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可是当我回家仔细回想这个解读的时候,白天因为盲目崇拜而被掩盖的心里的疑惑慢慢显现,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固然很重要,但是很难说孩子的人生是被父母的言行举止决定的。也有可能是因为太爱父母,所以对于这种把自己人生的成败全都归咎于父母的说法有点于心不忍。总之,对于风靡一时的“原生家庭”影响学说,我一直是抱持怀疑态度的。直到后来接触到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这种精英心理学的“课题分离”总结成两句话就是“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你的性格,你的生活,你的成败的一切原因都在你自己身上,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事情无关好坏,只看你怎么看待它。这样的两个学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些绝对,太过单一的唯一条是从,难免会掉入“偏执”的套路。但是,对于大众流行的文化,多数时候是单一的,很难容纳两个甚至多个不同的潮流同时盛行。很多时候,都是趋之若鹜的追随一个,当有一个新的冒出来后就又追随下一个。面对大众审美,到底是该追随新的文化还是坚持自己的认知呢?
北野武在关于教育的讨论中写道“父亲应该成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块绊脚石”,“孩子,就应该用打的”,乍看像一句屁话,仔细想想还是一句屁话,而后的某个瞬间想起来,忽然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这很北野武。他近乎顽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拍电影坚持自己的特色,当演员也丑的很有特点,但就是让人欲罢不能。他从不追随所谓的大众审美,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
信息过剩的时代,罗胖带你一年读500本书,量子速读让你三分钟看透世界史,还有人要带你100天登上艺术之巅......眼花缭乱的雕塑绘画,琴瑟齐鸣,百家争艳,繁荣的不是文化,浮躁的却是人心。生在这样的时代是幸运的,能够有目的的学习与接受知识才是幸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