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德是黔东南的苗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发出来的旅游村寨,2001年,“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08年奥运火炬曾在此传递。
郎德上寨是苗族长裙支系,女孩子走过去,银饰泠泠作响,男人们穿着黑衣,吹着芦笙,传统,古朴。寨子依山而建,吊脚楼错落有致,丝毫没有喧嚣,有拦门酒和民族节目表达出来的热情,更多的还是深居大山的平和与宁静。百余户人家的寨子并不大,适合沿着青石小路,慢慢地走。路边偶有小店,大多是银饰、绣布、印染,店主通常是老奶奶,她们并不说话,在一边安静地做针线。这是属于她们的缓慢时光。
在进寨子的时候,我瞥见了一位苗族老人。她的上衣颜色是极其静谧的蓝,如同天黑之后被照亮的蓝天,丝绒质地,衣领的饰边是格纹、花色、格纹相间,衣袖的饰边则更繁复,花团、格纹、雀羽相间,裙子上是云纹绣布,绸缎质地,头戴护耳小黑帽,看起来很轻便。她穿得如此用心,但就坐在那里,隔着拦门歌看着远方。她的眼神与皱纹自然地来,她的时间是这样流过的,就像寨子前那条闪亮的河。
当天,我就在手机上搜索关于苗族的电子书,其中的《梦归家园:一部苗族家庭回忆录》吸引了我。作者杨嘉莉一家从老挝丛林到泰国难民营转而漂洋过海移居美国,从她出生的那天起,她的父母就常问她:“你是什么?”她总会准确地回答:“我是苗人。”这是她的生命烙印。实际上,这本书里所讲述的苗族早就从中国走出来,他们的祖先在中国,而他们自己爬过高山,越过大海,成了更加多元文化类型中特殊的那一群。相同与不同,写满了她的成长与生活。她写她的家族史,写他们终于九死一生,写无法忘却的苦难,写苗族的神话与信仰,写生活的点滴和缝隙中的沙,写孩子与大人对彼此的诠释,她的书里是平静、宽宥、温暖和期待,她记录下这一切,完成的是个案的探寻,对自己成长的溯源,也是对一种人类命运的记载。
郎德上寨的苗族老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