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懂了余华的《活着》,你就读懂了人生。
每次看《活着》都有不同的感悟。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可谓是命运多舛。
前半生靠着祖业吃喝嫖赌,花花公子一个。因为赌博,家产败光,一家人从高高在上的“地主老爷”变成了一无所有的“贫农”。福贵的爹,被气死了;怀着二胎的媳妇,被老岳父接走了。
后半生,命运似乎很少眷顾他。福贵狠下苦力,只能勉强糊口度日。幸好媳妇带着儿子回归,可是不巧福贵又被抓去当壮丁,经历战争,成了共产党的俘虏,三年后辗转回家时母亲已去世,闺女发高烧成了哑女。
苦难远远没有结束。儿子十三岁那年因救人被抽血死了;闺女生孩子失血过多死在手术台上;媳妇得了“不动症”相继去世;
女婿工作时意外被两块水泥板夹死;含辛茹苦带大外孙到7岁,外孙却因吃多豆子撑死;最后的最后只有一只老牛陪他在夕阳下回忆种种过往。
福贵的一生,生活里难得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碾压的支离破碎。
局外人看来,甚至我也这么认为:福贵寻死好像比活着简单千万倍,因为苦难太深太沉,可福贵还是选择了活着,即使最后只有一只老牛陪伴。
书中写到:“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手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荡起的波浪。”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就像余华所说:“活着”两个字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不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短短两个字,给予了人生最简短的总结,也赋予了人生最大的勇气。
借由福贵的一生,我们读懂了大时代背景下多灾多难的中国,懂得了苦难是生命的常态,也就更能感受生命的柔情和力量。
不管经历多少苦难,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意义。
人到中年,经历过一些可悲可叹的事情之后,才恍然发觉《活着》就是中年人的常态。
历经劫难、经由悲哀、惨遭命运的无情摆布,我们生而为人,还是要坚持活着,因为,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好好活着,用心活着,努力奔跑。就像余华所说: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得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得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