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观念不只随历史而变。同一时代,甚至一国之内,可能多种审美理想并存。这是阅读本书的一个小小的收尾,后续可能更多是把这些七零八落、零零碎碎的笔记或感悟整理一下。
在资产阶级时代到来之际,出现了“维多利亚式”的理想。即讲究实用,简化生命与经验,非对即错,非美即丑,不许耽溺无用的混合特征或多义暧昧。在维多利亚美学中,起自实用功能,进入美的领域,物品会变成货物,即具有了交换价值。这是一个凌驾一切功用价值的世界,这个时候美丽事物的审美乐趣变成商业价值的体现。
这个时候,认为提倡通过科学、贸易、工业的力量来取代势穷力竭的道德和宗教价值。虽然仍有一些人对玻璃和钢铁构造的美颇为不满,企图追逐倒推性的乌托邦式的美,想要返回自然之美,拒绝这种机器文明中新的美。歌颂工匠之美,鼓吹重返手工,反对工业对自然的一切污染的直接成果式“新艺术”。新艺术从“草根”兴起并成型。
提到20世纪的艺术,艺术诚然和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一个商业化的时代,凡物皆为商品,世界受交换价值支配。任何延伸并扩大人体可能性的人为构造,都是机器。
对机器的审美认知也是伴随这历史而演进的。但机器成为审美对象的过程并非尽属直线前进。从古代希腊人提到的神奇的自动装置,到18与19世纪的“工业”之美。20世纪,时代成熟,工业之美全盛。
米开朗基罗说他的雕刻作品现成于大理石块之内,艺术家之事,不过削除多余之石,露出材料中含藏之形。有哲学家说,真正的艺术创造是“直觉/表现”,而这一刻已经在创造精神内部完成,技术上的表现,纯属外在附带,于作品之完足与确定无所增益。当代美学对此表示反动。如果艺术只发生与精神深处,与具体物质毫无关系,那么就只是一个苍白的影子。20世纪的艺术家,物质不再是作品的载体,也是作品的目的。
现在的艺术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我们生活中看起来最底下的物品换一个意识层面,它都会有美学意义。抽象艺术反对迁就自然和日常生活,走纯粹形式之路。
20世纪以及以后,是一个全然的异同宽容,彻底的混合主义,绝对而莫之可遏的美的多神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