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

《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

作者: 苔花如米筱 | 来源:发表于2022-03-06 20:20 被阅读0次

    这本书的名字我曾在王崧舟的书中反复的看到过,恰好这个月的阅读书目里就有。拿到手的那一刻很惊讶,惊讶于这本小册子的“小”,薄薄的一小本,与我想象中的长篇巨著的形象完全不符,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却给我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朱光潜先生以身份不同的三个人对同是一棵树的看法谈起,每个人依着本身的认知和理解看待一棵树,则木匠师傅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价值,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价值,而文学家则看到的是古松的文学价值,即美的价值。很显然一个人的身份特征往往会制约着一个人的审美情趣。

    再说看一棵树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朱光潜先生举了一个很浅显的例子,人往往会对自己身边所拥有的东西觉得稀松平常,而容易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产生审美现象,这就是典型的“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现象,由于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太过于熟悉,而对没见过的事物有着陌生感,所以产生了审美意识,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避风息凉

    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的,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图画一样。这是形象的直觉,所以是美感的经验。总而言之,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美的差别即起于此。

    丰富华严

    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比如裸体女子的照片常不免容易刺激性欲,而裸体雕像如《米洛斯爱神》,裸体画像如法国安格尔的《汲泉女》,都只能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是因为照片太逼真自然,容易像实物一样引起人的实用的态度;雕刻和图画都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都有几分不自然,所以不易被人误认为实际人生中的一片段。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mw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