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成长学院有幸和特级教师闫学近距离接触,感受到了她的平易近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听了她上的《伯牙绝弦》这一课,让我明白了一位机智的老师,是如何根据学情来调整自己的教案。通过听《伯牙绝弦》这节课,我联想起我过去的授课,思路更清晰起来,我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伯牙绝弦》这一课是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可能因为暑期的缘故,到场的学生是四年级准备升五年级的学生。我心里不禁为闫学老师紧张起来:同课异构的学员教师用六年级的学生刚讲过,这四年级的孩子说不定连文言文是什么都不清楚呢?如果讲的连学员都不如,怎么办呢?带着这种紧张的心情,我开始了关注闫学老师的根据学情定教法的课堂。闫学老师告诉我们课堂上要70%关注学生发展,30%关注学习内容。之所以是这个比例,我想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把教材了熟于心。因为孩子们没接触过文言文,闫学老师没有像刚才学员教六年级的孩子那样,直接板书解题,而是让四年级的孩子们读课文、读题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这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才有可能完成预定教案内容。闫老师让孩子们把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说一说,从整体上让孩子们感知了全文,把书读透。读懂文本我觉得这是孩子们顺利进入课文情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熟练地和文本对话,其他教学预设才能顺利进行。
后面的课文,闫老师紧紧抓住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个关键句,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知音,什么是真正的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不仅是音乐中的知音,更成为了生活中的知音。有了这种铺垫,学生就明白了伯牙为什么在钟子期死后会有那么剧烈的反应——摔琴绝弦,本课的难点迎刃而解。闫老师环环相扣的为学生创造了情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中国传统——知音文化。
课后我请教了闫老师,在执教本课的时候,我最后设计了学生读写结合的环节:“你想对伯牙、子期说些什么?选择一位让自己有感受的人物写一写”是否合理,得到了闫老师的肯定,这种深入学员课堂之内的研讨方式给了我自信的力量。
总之,这回来到成长学院跟导师学课,让我明白了,一位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时要从题目入手,首先是破题;然后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要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一篇课文,四十分钟的课堂,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传授给学生,应该紧抓一两个点,让学生有所收获即可。但是如何找出这些点,帮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文本,那就需要我们教师静下心来读书。通过读书培养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唯有读书和努力,才能成长为大师们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