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再次回到通海,第一想到的还是秀山。
心中惦念着的这块土地,在半年后的回归里,在城区的零零落落地拆迁里,依旧不改它的秀丽安宁。
辗转几条弯曲的小道,秀山脚下的古房屋在小雨过后的朦胧里更显出它的历史感,那种生活所透露出来的悠闲仍然弥漫在这座小城的每个角落。一路上遇到的人,还是那么和善亲近。
早晨上山,有晨练的退休叔叔;晚饭过后,有山上打清泉水的阿姨们,其中不乏小孩子们清脆的笑声。
这么多年,大家身体依旧健硕,精神依旧抖擞,而最直达内心,让我涌起熟悉感的还是路人们亲切的笑容和乐观的心态。
仿佛秀山带给他们的,是快乐健康生活的源泉。
细细品味着过去,看着秀山脚下新开的小店,无论装潢和风格,在统一的街道风格里又透露着各家店的特色。
清晨映射在斑驳的老屋房瓦上的第一缕阳光,正在被每一个热爱生活,早起锻炼的人轻松拾获。而上班一族则选择在傍晚的时候欣赏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
一路细步向前,不觉中已来到秀山门口。
秀山对我来说,承载着童年所有假期的回忆。这样的回忆是层层包裹重叠着的,因为每天都来秀山的原因,它对我来说是熟悉的。可是随着年岁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它又是陌生的。
不禁想起半年前的寒假,我和父亲,一前一后,相约上山。
唯一改变的是秀山收起了门票,我们没有选择走小路,而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两张票。或许这样才是正式拜访秀山的最好方式。
时光回转,同一年的暑假,依旧是我和父亲,一前一后相依上山。
我们没有带任何电子设备,包括相机和手机,只要有心就可以了。
清晨的秀山,在阳光的温暖映衬下,显得更加祥和宁静。
路过烈士墓和登瀛桥,这么多年了,石壁上墨绿的青苔仿佛不会脱落,石板路也依旧坚固安稳。
停在登瀛桥桥头,朱德司令留下的笔迹赫然出现在眼前,笔锋有力苍劲,从个别模糊的刻痕中流落出那段峥嵘岁月的激情和艰辛。
向着山顶一路向北,一个明显的分岔路。
我们选择了右边的一条,石板路渐渐变少,两旁的土泥路变多,弯曲虬长的树干缠绕着主树,调皮一点的还会伸到别的树上去。
一树如此,树树如此。于是乎便形成了树枝树干相互交错成网,默默地营造出一种郁郁葱葱的清幽感。
满眼的绿,满眼的斑点光影,满心的欢喜。
不一会,被绿树遮盖的前方出现巨大的光亮,我们便知,凤仪亭到了。
这是这条小路的终点站,一个古典淡雅的小亭子,在绿树环抱的空间里露出一大块蓝天。
亭中立着一座碑,记载着通海一次严重的地震情况。触摸着这冰凉的石碑,随意地浏览碑上的名字,不禁感叹,地震带来了悲痛和分离,却以石刻的方式留在了这座以“凤仪”为名的小亭里,彰显着它的纪念意义。
而每天每月每年来到凤仪亭的人,无论是常客还是旅者,看着这些陌生的名字的年份,各有各感。
历史被我们用各种方式记录下来,这些记忆连同秀山的清幽一起,静静地沉淀了下来,供人缅怀纪念。
曾经的地震带来的惨痛,如今在小亭中见证着现今通海人民快乐悠闲的生活,他们的清晨练嗓,傍晚的轻松笑语,仿佛是对那此地震的补偿,所谓“多难兴邦”,通海人民在悠闲的生活中表现出他们生活的乐观和对未来的信心。
小小凤仪亭,带来巨大的感触。
我和父亲,在这样的回顾中,看着那一角天空中的夕阳渐渐地消失在地平线下。
夜幕的来临,让凤仪亭周围的树林变得冷清起来,而暮鼓的音告诉我们,该下山了。
依旧是我和父亲,却不再一前一后,而是携手,共同踏着昏暗的石板路,缓缓走向山脚。
无论岁月如何流转,秀山的秀丽清幽似乎永远不会改变,而它所承载着的每个人的记忆,也会一直留存,只是随着个人心境的变化成长,每个人对秀山的解读也会随之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有秀山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