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曾经是一条我完全没想过的路。但是后来,我直博了。
感谢所有在我成长路上、求学路上帮助、指点、陪伴、安慰、支持、鞭策过我的老师、同学、好友,感谢父母对我的无条件支持和鼓励。“我”是过去的集合,感谢所有的缘分。“我们要结果,甘居幽冥,努力不懈。”
体面退赛
9/30,甘肃·敦煌,战鼓雷雷,一派热闹景象。第十五届戈壁挑战赛蓄势待发。
成功被亲爹拉入同伙,作为A队队员参加戈15。这意味着我要在接下来的四天在戈壁跑完120公里左右,和其他几位队员一起。并且,由于是A队,还不能是游山玩水的摸鱼态度。
这就很焦虑了。八月底九月初我才知道我原来是A队,开始训练。半个月后,先是下雨,下了三天,我又开始扁桃体发炎,紧接着立刻发烧。好在第二天烧就退了,但开始了为期一周多的咳嗽、流鼻涕。——直到9/30,正式比赛的前一天,我还在咳嗽,而我的训练已经停止了半个月。
我能跑完,不是,我能走完吗?
不是,我能竖着回来吗?——我甚至认真考虑了一下我要不要发几张好看的照片到朋友圈。第一次我把“平安回来”(而不是“平安完赛”)作为一场比赛的主要诉求。
不行,咳咳,我得研究退赛。赛事章程里我看得最仔细的就是所有退赛相关的东西:健康状况不佳,医疗团队可以让你退赛;在赛场搞事情,组委会可以让你退赛…umm,这感觉可行,可惜只是理论可行。
哎,都怪我平时锻炼太少。疫情期间,不动如山;开学以后,为时已晚;下雨发烧,雪上加霜。问题是事已至此,我又能如何?
更焦虑的是,我在申请直博,10/3是提交直博申请材料的ddl。如果我去戈15,那就意味着我要在戈壁上写完研究计划,提交材料之一。研究啥?计划啥?这些就算和导师讨论清楚了,那也得查文献呐?问题戈壁上连信号都未必时时刻刻有,我还得挂vpn,我还得跑步,也不知道是我脑子转得快还是网速快点了。
正想到这——“最近三天在学院,方便联系。”导师忽然来消息。
!!!
我和我妈立刻统一战线,咱不去了!
老爸当时在飞机上,几小时后看到我消息:“安心在学院。”
亲爱的我导,您就是我的大救星!
《论体面退赛的100种方法》这篇赛记,没想到压根没去戈壁,就写完了。
国庆节
10/1,戈十五正式开始。朋友圈和群里都被各种激情刷屏。但是最触动我的,是那个写了我名字、无人使用的赛事包。
心里的感觉很复杂。诚然,体面退赛让我的焦虑减轻了一半。但是,那毕竟是戈十五啊。那种豪迈和雄壮,我是不陌生的——
我以前是去过戈壁的,“戈七”,某种意义上可以假装是“老戈友”:项目不是挑战赛,是戈壁成人礼。我记得是四天88公里左右,而且是徒步。青少版四大名著读完了还想读原版,本科读完了还想读研究生,我对挑战赛没有想法?不可能。
那种豪迈和雄壮,甚至是亲切的。
好像唤起了一些非常青春的东西。
但是谁在戈壁上不是一个青春的人呢?
转头,一个无人认领的赛事包罢了。
转头,一篇新开的word,尚未动笔的研究计划,还有尚未落定的未来。
国庆节的三天,在寝室、图书馆、自习室、学院、咖啡厅里度过。
总,算是,写完了。
10/3 晚十点,按下发送键,OVER
?
NO.
开始准备面试。
国庆的后五天,也在寝室、图书馆、自习室、学院、咖啡厅里度过。
戈壁都结束了,我还没结束。
果然,人生比戈壁更艰难。
因为山在那里
我在很长的时间里,从未想过读博。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单纯没往这个方向看过。我一直坚定的想法是,出国读硕士。
疫情原因,报的GRE一推再推,最终抢到了西安的考位。
老妈让她在西安的前同事帮忙找了酒店,又让他帮忙安排了接下来旅游的行程,接下来称他王叔叔。
某晚,和王叔叔、我妈在酒店大堂聊天,关于出国升学的事情。他家儿子出国读本科,所以颇有心得。
“不如读博吧。
“你现在觉得博士没必要,但是等你工作了二三十年,你怎么保证你对博士的想法和现在一样?
“读完博士,你在学术上就不会再有什么遗憾。因为你已经在这方面达到了人类的巅峰。”
(其他关于博士的“人爵”属性不必赘言。)
我妈对上述言论表示完全赞同,强烈支持,拍手叫好,连称王叔叔讲出了她想讲的东西。
我,想了想单词还没背完的自己,第二天就要踏上GRE考场,生死未卜,有个学上就烧香拜佛了,还要于此接受二位长辈读博的召唤,无语凝噎。
难道,读博是用嘴读的?想读就读,想申就申?
幸运的是,GRE考得出乎意料,得好。虽然语文…是真的比较菜,但是总体也算是够用了。这也使我接下来的玩耍非常开心。
游走在秦始皇陵、华清宫、壶口瀑布之间时,我的潜意识在反复咀嚼这句话——当然,这是我后来意识到的——“读完博士,你在学术上就不会再有什么遗憾。因为你已经在这方面达到了人类的巅峰。”
可能还有一句罢——我们爬山,是因为山在那里。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只凭兴趣不足以说服我读博,还得有研究兴趣。前者也许可以靠外在力量引起,后者只能从内部挖掘。
暑假,我到普华一个技术咨询的项目实习。收获颇丰,不过在此仅表切题之事:老板那句“我们设计一个系统,不是为了一个功能更强大的系统本身,而是这个系统的确让客户觉得他们可以更好地管理。”
——逻辑和之前某专业课的逻辑一模一样:技术的发展不是为其本身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只不过一个是在企业管理的体现,一个是在政府部门的体现。
这让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看待以前学过的东西,很神奇。很多原本没有规律的东西,升一个维度就有规律了,比如指数函数的周期性(定义域从实数扩展成复数),比如原本get不到点的许多课程和项目——各种各样fancy的技术,是手段,而“人是目的”。
“人是目的。”
这是一句有桂花香的名言。那是附中九月四日的味道。
是附中的味道。
是十七八岁少女的心灵。
“附中人的问题,就是太理想主义。”
“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还是理想的务实主义者?”
……
我为什么喜欢社会科学啊?(我为什么想去复旦啊?/划掉)不就是想给自己一个安放灵魂、寻找意义的地方吗?
我在“工具”中——对,它们日新月异地fancy,它们有各种我非常倾慕的美——但我于其中找不到“解释”,解释和答案是不一样的。我需要解释,给自己一个关于意义的解释。我不知道什么样的解释是我能接受的,我只知道那和九月四日那一天的桂花香有关,这应当叫做“不忘初心”。然后在这个解释之上,我才能心安理得地生活、学习、思考,就像在以前的语文课上一样。
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更广泛的、美好的生活,值得。
因为:“人是目的。”
导师
“老师,我想读博。”
“可以啊。有这么一个项目……
“很好的机会,回去和你父母聊聊。”
“老师,是要交这个材料嘛?”
“老师,您可以帮我写推荐信嘛?”
“老师,那我可以继续选您当导师嘛?”
“老师,研究计划是怎么写呀?”
“老师,我这个框架可以吗?”
“老师,那这样呢?”
……
不能再回忆了。
鼻子好酸,热泪盈眶。遇见我导,三生有幸!
经过极富戏剧性(水逆)的两天,面试结束了,结果出来了,直博成功了。
最要感谢是我的可亲可爱的导师啊QAQ!
呜呜呜呜呜呜呜
后记
现在想起来,好像一切都很机缘巧合。如果我没有抢到西安GRE考位,我不会遇到王叔叔,不会考虑读博。如果我不考虑读博,我和导师也只有本科的师生缘分。
如果老妈没有联系王叔叔…
如果当年他们没有认识…
如果我当年选导师选了别的老师…
自然,这些无从假设,但好像很多事一旦发生,就已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写好了因果。
好像,有什么在守护。
“所有命运的馈赠,都暗中标好了价格。”可你从不知道,你是预付或是贷款。但无论如何,都要用力地过好每一个当下。
I‘ll go the distanc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