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沟通的前提是——良性的亲子关系;
依赖手机,是因为精神“饥饿”;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要有能力陪孩子,要和孩子相约“特别时光”
……
昨晚我和家长朋友一起收听了姜昆老师的“家庭课堂”——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听完课后,家长朋友们都上传了自己的听课笔记或听课感受。见下图:









还有的家长即刻行动,为孩子写了一封祝福“六一节快乐”的纸条:

阅读完家长们的笔记和感受,我也感慨颇多…
平静下来的时候,我们什么都懂得。但一遇到实际情况,我们又总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总是难以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放慢脚步,用心去陪伴孩子、去倾听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我们总是更多地以他们的学习成绩来衡量他们是否努力,却未能及时关注到在取得如此成绩的道路上,他们经历了些什么?面对如此结果,接下来他们具体需要些什么?面对成绩,我们是给予帮助,是树立信心,还是指责与否定?孩子听完你的言论,是充满斗志了,还是更加无力了?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一吐为快”,“一泄千愤”,最终水火不容。没有了良性的亲子关系,你说的再有道理,他也不会接受!
我们总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像孩子们总是很难坚定地沿着自己的目标或计划前行一样。但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理直气壮地以忙碌为理由、以工作为托词,一次又一次地原谅着我们自己,却一直揪着十几岁的孩子问:为什么你说到不做到?请问:你为什么不能冷静分析,找准原因,好好说话,帮孩子指明方向、陪孩子克服难关、带孩子坚持到底?所以说:陪孩子,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能力。你的陪伴得对他有帮助,这帮助不一定非得是讲题,也可以是帮他解决一个心理疑惑,是逗他缓解一个紧张情绪,甚至是听他讲一个喜怒哀乐的经历…
面对孩子的习惯问题,我们必须要充满着耐心与细心,就如老师讲的再重点的题,都有学生出错,都需要老师反复再去讲解,再去跟进检测。所以我们培养孩子好习惯、好性格、好心态,也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新再来,且每一次再来都必须饱含激情与信心,而绝不是满腹牢骚、试试看、估计没啥救的心态。
我也曾因为忙碌而烦躁,因烦躁而让兴趣盎然地要给自己诉说学校故事的女儿闭口、保持安静三分钟;也经常因为想快速处理完手头工作,而忍受虽安静却在扣着手机的孩子——只要他不再烦扰我,扣就扣吧。
什么叫精神“饥饿”?缺失陪伴呀!缺失对孩子其他兴趣的培养呀!曾经,我们只要能陪孩子打球、下棋,能带孩子出游、聊天,他就绝不会碰手机,却因为我们的各种忙,各种“缺席”,让他们只能无聊打开手机,走向网络…最终,他的兴趣、他的满足欲终成手机的“阶下囚”。所以,现在孩子离不开手机、为手机与我们发生争执,我们身上是有责任的。
孩子不够自信、有点叛逆,是不是你肯定的少,对比的多。你现在的口头禅里是否还有“人家谁谁谁…看看你…”。这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贴“你没有别人优秀”的标签,甚至是贴“被父母嫌弃”的标签…
一个感觉不到父母爱自己、肯定自己的孩子,谈何自信?谈何幸福?又谈何“后劲十足”“未来可期”?他的“后劲”会因这种对比轰然倒塌!他的未来也为因“干了也得不到肯定”而“后会无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