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世说新语》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德行篇)

《世说新语》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德行篇)

作者: 菜小鸭 | 来源:发表于2018-04-17 21:19 被阅读648次

    1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译文:郭林宗到汝南,造访袁奉高,车子还没停稳,车铃还未停响,立即就走了;拜访黄叔度时,竟然整日逗留,连住了两晚。别人问他其中的原因,郭林宗说:“黄叔度如万顷广阔的池水,不会因为澄清它而显得更加清澈,也不会因为扰乱它而显得更加浑浊。其器度深厚宽广,难以测量。”

    品性高洁如玉

    黄宪,字叔度,慎阳(今河南正阳)人。世代贫贱,父亲曾为牛医。

    叔度是东汉有名的贤士,其具体事迹不可闻,只知道他品性高洁,在当时受到很多人的崇敬。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周子居景仰黄叔度的话: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我如果几个月没有见到黄叔度,那么鄙陋悭吝之心就会重新生出来)。

    因为黄叔度为人耿直,人品高尚,不愿意与污浊同流合污,因此死后被世人称为“征君”。

    2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译文:华歆对待子侄晚辈十分严肃,即便是闲处在家中时,也像在庙堂上参加典礼一样庄重恭敬。陈元方兄弟之间随和友爱,无拘无束地相处。但是华、陈两家都不失和谐安乐,各自有各自的规矩法度。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想起从前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两个同时学习画画的小孩,第一个小孩每次画好一副画,都会得到家长的赞赏,然后将画收好等家里有客人时拿给客人看;

    第二个小孩每画完一副画,家长就会说这副画得不好,还有可以进步的地方,然后便将画好的画扔进了垃圾桶。

    后来第二个小孩因为从小不懂得满足,结果画得越来越好,最后成为著名画家。

    而第一个小孩渐渐在赞美声中迷失了自己,画画水平止步不前,最后一事无成。

    当时读到这个故事时便很不以为然,觉得故事的逻辑有很大的问题。

    第一个小孩固然容易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但是在鼓励中长大的小孩也更加自信啊!

    更何况即使在绘画上没有什么成就,从小培养出来自信乐观的性格难道在其它方面也别无所长吗?

    而第二个小孩在父母的一次次打击下久而久之难道不会渐渐丧失信心最后也丧失了对绘画的兴趣吗?

    为什么不可以两个小孩根据自己的画画习惯最后都取得成就了呢?

    为什么没可能两个小孩因为自己的画画习惯最后全都无所成就呢?

    直到今天,我愈发坚持自己的想法。

    万事万物本无固定章法,只要适合自己便没有对错。如果认为一定要按照某种模式行事才能成功,岂非胶柱鼓瑟刻舟求剑?

    孟子说道:尽信书不如无书。

    很多鸡汤故事为了佐证自己的论点,非要把不同的做法分出个高低对错,让人一时之间茫然失措。

    倘若被古人得知,只怕也会发笑吧。

    3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跟从他们,华歆感到为难,拒绝了他。王朗说:“幸好船中尚且宽裕,为什么不让他搭船呢?”随后贼兵追上来了,王朗就想抛弃这个人。华歆说:“我之前担心的正是这种局面。现在既然接纳了他,难道可以因为事态紧急就抛下他吗?”于是就像之前一样,带着这个人。世人根据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品行好坏。

    华歆看似无情,实则做事谨慎有担当,王朗看似善良,实际做事不周详,欠考虑。

    关于华歆,最有名的故事应该就是被管宁割席绝交了吧。

    割席绝交

    传说管宁和华歆在菜园一起锄地时,挖出一块金子。管宁连看都不看一眼,继续干活,而华歆却将其捡了起来。

    两人一起读书时,外面有官员乘着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不以为意,华歆却跑出去看热闹。

    管宁因此认为华歆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将席子割成了两半,与之绝交。

    古人追求白璧无瑕般的高洁品性,小时候常常心生佩服,但长大后才发现很多做法其实都违反了人类的本性。

    就像管宁这种视金钱如粪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精神虽然值得敬佩,但华歆的做法也算不上罪大恶极吧,喜爱金钱是人类的本性,喜欢热闹是小孩子的天性,怎么就到了要绝交的程度呢?

    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几篇关于华歆的故事,都对华歆的人品学识加以赞赏推崇,将其看作一代名士。

    所以仅仅凭借一件事情就否定一个人,这种做法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反思呢?

    4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译文:王祥侍奉后母十分恭敬。家中有一棵李子树,结出的果子特别好吃,后母常常让他去守护李树。有时风雨突然来临,王祥想起后母之命,便抱着树哭泣。王祥也曾在别的床上睡,后母暗中拿刀要砍他,恰好王祥小便起夜,后母砍在被子上,落空了。王祥回来后,得知后母对他的愤恨,便跪在后母面前,请求一死。后母由此感动醒悟,从此便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王祥。

    卧冰求鲤

    王祥的行为怕是可以和舜比肩了吧。

    中国古代对于孝的推崇可谓是到了极致,只要是孝顺父母翁姑的,就要给予各种嘉奖,而不孝之人,则常遭雷劈。

    《世说新语》就记载了有两兄弟在母亲去世时悲痛欲绝,使前来吊唁之人无不为之落泪。

    韩康伯是当地县令,其母每听到二人哭声,也为之动容,便叮嘱康伯说:你将来做了选官,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们兄弟俩。

    后来康伯做了吏部尚书,其时哥哥因哀恸过度已死,康伯便按照母亲的意愿将弟弟选拔做了官员。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对孝道极为推崇。

    据说一个老妇人因为生前孝顺,死后阎王竟亲自迎接。然而还没等阎王走到跟前,便见老妇如登台阶一般级级高升,最后竟升天去了。

    因为孝顺以致平步青云,也着实让人惊叹了。

    我们当然应该孝顺父母,但古人提倡的孝顺却常常让人惊心,很多都是自我毁灭式的孝顺。

    比如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尝父粪便等等。

    我们总是崇尚无条件的孝,哪怕父母有再多不是。

    所以王祥虽然差点被继母砍死却如圣父一般原谅了她,还要为她完成未竟的心愿,不由让人觉得愚蠢至极。

    其实是不是非要这样呢?

    裴令公就对父母去世的王戎说道:“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濬冲必不免灭性之讥。(如果你过度悲恸,以致于毁伤性情,你不免要背负违背圣人“毁不灭性”这一教诲的讥讽了。)”

    意思是差不多得了,再伤心也不要跟人性相冲突呀!可见古人中也有豁达明理之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说新语》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德行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zp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