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标题,可能很多人会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爱”更重要。
我也曾经这样认为,直到随着孩子从一个被动接受母亲照顾的婴儿逐渐进入会表达需求、会不断Say NO的小大人,我才逐渐意识到比“爱”更难、更稀缺、更重要的东西——尊重。
或者也可以说,“尊重”是“爱”的前提,没有“尊重”的“爱”是变质的、危险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尊重”呢?
这里面包含几个方面:对孩子的尊重、对环境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尊重。
【尊重孩子】
包括尊重孩子的秉性(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等)天赋、成长规律、能力(包括潜能)和情绪感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63678/212a36b70d181010.jpg)
尊重孩子的秉性天赋和成长规律
像自然界生长的万物一样,每个孩子也有他自己内在的生命密码,这里面存储着他独特的天赋秉性,有的对数字更敏感,有的则完全无概念,但可能对声音和图像更敏感。如此种种,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令人高兴的是现在很多家长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不再逼迫自己的孩子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什么是成长规律呢?对于一粒苹果的种子,不用我们设定程序或者干涉过多,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必要的养分,它自然会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一个个苹果,而不可能是橘子或者香蕉。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他们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
试图去改变它是很危险的,但是家长们往往十分心急。
大家应该听说过“神童”神话破灭的例子。我就认识这样一个人,他幼年的时候智商高于同龄孩子,望子成龙的父母早早把他送进了学校,还跳了两次级,结果比同班同学要小三四岁,考试成绩确实不错,高中毕业成功考入了一流大学。可是离开了父母他的生活就彻底乱了,先是差点没毕业,后来遇到喜欢的女生就一直跟踪人家,还骚扰女孩的父母,害得人家多次报警。毕业以后在单位也无法顺利的跟领导和同事相处,多次换工作,现在人也三十多岁了,连正常的恋爱都无法进行,更别提成家了。当然这只是一个个案,但也说明了一个侧面的问题。
此外,无视成长规律的表现还有很多,比如利用学步车让孩子早早学走路,在物权意识萌芽的时期强迫孩子分享,提早教孩子认字、学算数,等等。
这样的“揠苗助长”,会让我们对孩子的爱变成——控制和伤害
尊重孩子的能力(包括潜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孩子玩儿一个新玩具,刚开始的时候兴趣很高,兴奋的摆弄来摆弄去,但就是不得其法,结果你在旁边看的很着急,一把抢过玩具,给孩子一边演示一边解说:“你刚才那么弄不对,要这样这样才对,你看,这样多好,balabala……”结果,孩子一点也不领情,有的甚至一下子没了兴趣,把你高价买来的玩具扔到一边,或者生气的来一句:“不要你管!”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这就是我们没有尊重孩子的能力(包括潜在能力)。或者说,由于我们自以为是的“帮助”,剥夺了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去积累经验、获得能力的机会。
这样的做法会让我们对孩子的爱变成孩子成长的——障碍
我在自己的育儿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这样的情景,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我改变了做法。我会跟孩子约定,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明确的提出“妈妈,我需要你的帮助。”(更小一点不会说话的时候用我们约定的特别手势表示),或者必要时,至少出手帮忙之前我会跟她确认:“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吗?”否则,我尽量不去插手。当然极端涉及安全等的情况除外。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63678/ea1d0cca3600f905.jpg)
尊重孩子的情绪感受
试想一个这样的场景:
你最心爱的养了好多年的猫咪已经失踪三天了,面对你茶饭不思、失魂落魄的样子,老公不以为然的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别难过了,走,我再给你买一个去。”请问,你是什么样的感受?你会因此而感受到来自先生的爱吗?恐怕很难。
可是我们往往会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忘了这一点。
“这有什么可哭的?”
“别的孩子都能做到,就你害怕!怕什么啊?”
…………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权力,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也会有喜悦、悲伤、失望、害怕、生气、愤怒,然而就像上面的例子里讲的一样,当内心感受被忽视或误解的时候,孩子也是无法感受到我们的爱的。
不尊重孩子情绪的爱就会变成——伤害
尊重环境
这里包括尊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秩序,如遵守家里、公共场所等的规则,尊重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等,这个因为会涉及到孩子的安全、礼貌等,所以家长往往都会比较重视。
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也就是尊重作为养育者我们自身的情绪和需求。
我家小妞小的时候吃饭的规律和大人不太一样,经常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她并不饿,她就会要我陪她玩儿,不让我吃饭。这个时候我会给她两个选择:要么跟我们一起吃饭,要么自己玩儿一会儿,妈妈去吃饭。这里面蕴含了两个尊重:也许宝宝不饿,她有权力选择吃或不吃,妈妈应给与尊重;但同时妈妈要吃饭,这是妈妈的需求,也应该得到尊重。当然给孩子这样的选择的时候,态度应该是和善的。我始终保持温和的语气和态度耐心等待她的选择。第一次的时候,她哭闹了一阵才选择,第二次好了一些,到第三次的时候她已经可以愉快的选择,即便自己玩耍也可以很轻松而怡然自得了。
我们常说“尊重是相互的”。如果只是尊重孩子但不能尊重自己,那么这种爱就有可能会变成——纵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63678/4179064458e7f0ab.jpg)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谈不到爱。”
因为没有尊重的爱往往很容易变成“控制”、“障碍”、“伤害”和“纵容”。
更何况现实情况下,我们对孩子更缺乏的往往不是爱,而恰恰是“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