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话想和你说,但是你不找我,我又很酷,所以我就不和你说,然后把他们拆分成很多句,和无聊的每个人都说一句,到最后我把故事说完了,但终究没有人懂。
1
可以的话,我想像小时候那样表达情绪,不用顾虑情绪的表达是否适当,有时一场不可平息的哭闹可能仅是为了村口小卖部里的糖果。
我开始在想,如果成长的代价是失去表达真实的自我,那这个代价会不会有些大,但好像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们无一避免的走进了自我失真的误区。
仿佛“间歇性欢脱,持续性烦躁”已成为了当代大部分青年人的情绪共识4,更有甚者为了更好的发展去报班学“如何正确管理情绪”的相关专业课程,不当的情绪处理被列为心理问题之一。
而我们,在面对日益纷杂的关系处理中,也逐渐地找不到真实的自己,白天待人接物笑至眉梢,独处时一人失声。看万家灯火连着星光拼出绚烂的晚上,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2
当我们逐渐陷入控制自我的泥淖中,当某天看到一位能不在乎外界评论蜚语的人便自觉地难能可贵。
虞书欣的走红大概和她的真实脱不了关系,从一开始被安上“小作精”的名号到现在,喜欢她的人极致喜欢,不喜欢她的人也挑不出半点能看顺眼的地方。但大多数人还是逃不脱“真香定则”,当时黑她用了多大的力气,现在就在用加倍的喜欢说“真香”。
我们都喜欢真实的人,那怎么样的人又能称的上真实呢?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太一样,但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别人能很容易的看到她的所思所想,待人接物真诚不矫揉造作。这大概在我们内心关于真实的定义交集中占了很大的部分。
3
如果我能交到足以交心的挚友,你就会发现我的不同,熟人面前无话不说,生人面前无话可说,这大概又是很多同龄人之间的通病。
有时候我们宁可选择去无人认识的社交平台发帖讲一些生活中的喜怒,或许是因为朋友圈里无人能读懂你的嬉笑怒骂怨,又或许我们在认识的人面前戴了太多套的伪装,无形中给自己立了人设又不好去打破,发朋友圈次数的减少大抵是因为好友列表里已没有了可以分享心情的人。
其实我也渴望卸下面具做真实的自己,让白天与夜晚的我,人群里和独处时的我是同一模样,可能永远都做不到了。
4
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陀思妥耶夫斯基定义了少年的真意,我也希望你也能够找寻到自己最好的模样。
愿你历经千帆归来还是少年。
愿你历经世事浮沉还能做回当初的自己。
微信搜索公众号“清慕寞的小屋”,我们再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