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开始,我想从一个上学时同学的故事说起,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同学,也许他的行为方式在当年的时候让人感到有些怪异,但是过去了这么多年,当我再次想到这件事,突然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上学的时候,如果告诉你某位同学考试交了白卷,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位学习成绩很差的人,但今天我要说的这位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学习成绩极好的人,除了在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等一些关系重大的考试之外,他的考试答卷总是一字不写,可想而知发卷子的时候老师总免不了各种批评教育。
虽然过去了许多年,但是我还清楚地记得某一次考试后,他又习惯性的交了白卷,当老师问他原因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发下卷子之后我看了一遍,我都会,写不写出来又有什么区别呢?”当时年少的我们当然是哄堂大笑。
也许他的回答中夹杂着一些青春期的叛逆和年少的轻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也包含着一点,“一直处在自己学习的舒适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实除了学习,在其他方面难道不是一样吗?
人都有惰性,都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享受着那种洋洋得意的自满,比如我们高中做数学题时每当看到那种自己很熟练的题目时,心里洋溢的喜悦也会溢于言表,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做了几十遍,在考试时做这一遍的时候,当然书写的数字似乎都快乐的要跳动起来了。
但是为什么又要脱离这种“舒适区”呢,舒舒服服的享受它不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舒适区虽然让你人舒服,但是却会让人停滞不前,安于现状,失去前进的动力,因为人的本性都是安于现状的。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比如我们在看一篇文章时,如果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观念,这篇文章所说的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但如果这篇文章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观念不符,但是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此文章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如果文章说的东西我们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么就是在恐慌区。
在学习区做事,我们才能进步,才能解锁新的技能。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不断的将学习区变成舒适区,然后继续挑战,继续学习,不断减少自己的恐惧区,这样才能摆脱恐惧,拥抱生活。不是有那样一句话吗?“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