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喜欢这首诗,正如在喧哗浮躁中喜欢自然宁静淳朴的初心。
如今社会,什么都讲求“快”。
且不论社会日新月异,变幻纷纭。就是学校这方小小的净土,也是时时要求“立竿见影”。
竟然连我们的语文课,都以能明显地看得到学生的能力在变化、在生长为好课的标准之一。我不禁愕然。
教育岂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语文能力的增长又怎么可能是一节课能做到的事情?
今天读到简友大学教师阿丙读书的文章,很有感触。
给学生讲学科前沿,突然觉得这些年自己的研究终于穿成了一条清晰的线,很惊讶。其实学科前沿每年都给学生讲,基本都是自己所做的内容给学生们普及,只不过每年会加入一点最新的研究内容而已。今年却突然就觉得通了,有一种功到自然成的感觉。
功到自然成,量变的积累,才有质变的可能。
语文能力的增长,语文能力看得见的增长,没有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潜心积淀,是不可能产生的。
最近,我经常想: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从小学开始,到初中、到高中,上上下下,就在求速度、增广度,挖深度。似乎不快,就不足以证明你的努力,不广,就不足证明你的博学,不深,就不足以证明你的智商。
期中考试前,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赶进度”。为了赶进度,宁可不布置练习,或者布置了练习,完全放弃不评讲。这完全违背了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育,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
因为受不了冗长的剧集,所以短视频时代来临;因为没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所以听书时代、碎片化学习的时代来临。当生活的速度如同高铁的速度一般迅猛提升时,不少人都在幻想着自己成为第二个马云,第二个程维,因为互联网时代的福利转瞬即逝,因为时代的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多数人都绷紧了生活的那条弦,从“保质期”只有几年的流量偶像,到车水马龙中摩肩接踵、脚步不断加快的都市人。
闺蜜说,她感觉我们现在的时钟,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调快了旋转的速度。一天,一眨眼就过去了,一周、一月,一年,三年,也是像飞一样转瞬即逝。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就觉得时间很慢,很从容呢?
或许在大势之中,有太多人有这样的同感。所以,也有人停下脚步开始反思:我身处何处,我想要什么。于是有企业高管辞职开书店,有都市女性回乡开农家乐。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但与其被时代激流裹挟,不妨停下来问一问自己的心。心之所向,即脚步将至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