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是什么
知识体系通过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组建而成,就像一个稳固的根基,让你不会随风逐流,也不会针扎不入。
知识体系需要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方式等将知识的点与点连成线,通过前因后果、适用边界进行扩充,将知识如同网格般编织起来,再添加自己的反思和行动,将这个二维空间转化为三维的空间,让知识体系更系统化,调用起来更方便。
拥有自己知识体系的人学习会比较快,因为Ta能将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如同不停地类比,将知识不断地进行迁移。
知识的管理有三个阶段
第一层
归纳和整理资料是最浅层的,只是方便调用和搜索,但不是真的学会了。像很多人经常是“收藏就是会了”,“Mark了就是学了”,“看了就是做了”,都是安慰自己罢了。接收到的知识还需要花时间去整理和归纳才能达到这个“浅层”的阶段。像我以前都没有活用标签、文件夹,只是点了收藏或者星标,将所有资料都杂乱地堆积在一个地方,其实只是让它们换个地方落灰而已。
第二层
第二层则需要澄清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从而与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
为什么有人说“近墨者黑”,为什么又有人说“出淤泥而不染”。
“近墨者黑”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跟好人在一起更容易变好,而跟坏人在一起则很容易学坏。像大家学习别国语言的时候,一般学得最快的都是脏话,而学得最快的途径则是交往女/男朋友。同样强调环境作用的,还有”孟母三迁“。
而“出淤泥而不染”更关注自身的操守和品德。莲花代表着正直和不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是因为环境不够艰苦,生活不够困难,而是他本身就是一位隐士,不易随世俗大流。品格的高洁雅致让他不愿像别人那般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这让我想到了“遗世独立”,虽然肉体孤苦,却精神富有,“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一开始学习数据分析的时候我也很迷茫。什么时候要用对比分析,什么时候要用流程分析,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工具,完全联系不起来,不知道怎么用。当全部学完,跟着课程进行案例分析,整个流程捋下来才慢慢开始懂了。就像有了一个上帝视角,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很多时候学习都是这样,一开始都只是有个概念,随着学习的进深才会慢慢了解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同时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想法,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知识系统。
第三层
最高级的层面是输出。就像费曼学习法的金字塔图,教授他人的学习留存率是最高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听懂了这个知识点,也能应用了。一旦要去教别人,却会觉得还是需要学习更多才有这个底气,才不会误人子弟。
就像清代颜元所说的”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关于知识体系的架构,书中提到一个很有立体感的方法——搭建一座自己的知识城市。这有点像宫殿法,都是利用脑海的空间。将专精的领域作为自己的中心地标,旁边打造一些支撑这个地标的建筑,即相关的知识领域,再有一些兴趣爱好作为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就很好了。
其实方法论有很多,好方法的底层逻辑也是通用的。只是是否能为自己所用,是否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是需要实践才能出真知。
*此为《这样读书就够了》第六章的读后感
*于2022.1.2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