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漫谈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漫谈

作者: 送柳音 | 来源:发表于2023-03-25 19:53 被阅读0次

        人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体,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要想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和尊敬的人,必须得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必须要有生命的宽度。作为学生成长路上引路人的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与人友好交往,懂得怎么尊重别人,怎么理解别人,怎么宽容别人,怎么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以拓展学生生命的宽度。当然,动物也有社会性,具有生命的宽度,但是,只有人才是符号性动物,只有人才具有价值观,只有人才拥有信仰,只有人才具备生命的高度。生命的高度,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为提升教育共同体的生命高度,新教育实验提出了新的课程体系,并设置了以“生命至上”为导向的基础课程——生命课程。

         生命至上,就是着眼于“真善美”。为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格,在课程类别上,新教育实验通过大科学与大人文来解决“真”的问题,通过大艺术来解决“美”的问题,通过大德育来解决“善”的问题。在课程特点上,新教育实验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未来学习中心,并预期在网络互联时代,如今的学校将被可共享教育资源、课程丰富的学习中心取代。由于今天距未来学习中心真正建成还有一定距离,教师要从现在的课堂做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提升个性化课程实施效率。实际上,生命课程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个性化学习提升生命高度,而且通过设置具体的个性化课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促进其专业发展。

         一、新教育实验的基础课程:生命课程

         (一)“真”——大科学与大人文

         大科学,就是把现在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作为一个以培养公民基本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为目的的课程,大科学不只理科学生要学习,所有学生都要学习。

         大科学课程是为了解决新教育实验构建的新课程体系中的“真”这一问题而设立的。目前,新教育实验正在组织编写的“大科学”新教材,就是对英国科学教育专家温·哈伦(Wynne Harlen)整理的14个科学大概念的综合与串联,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大科学课程。例如,小学阶段的大科学课程为科学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中学阶段的大科学课程被具体划分为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课程,以使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学科,逐渐领悟科学的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

         大人文就是历史、地理、语文和哲学课程的融合。人文是一个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最需要的。因此,未来并不只有文科生才学习大人文课程,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

         (二)“美”——大艺术

         在新教育实验构建的新课程体系中,大艺术解决“美”的问题。当下课程体系相对忽视了电影、戏剧、雕塑等艺术品类的教育价值,没有将其引入学校教学中。新教育实验以艺术思维为构架,引用12大艺术概念来整合艺术课程,使艺术课程不再局限于现在中小学开设的美术课和音乐课两门课程,更融入电影、戏剧、社戏、雕塑和建筑等艺术门类,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全方面培养学生美的意识、感知美的能力。

        (三)“善”——大德育

          为什么说当下教育可能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教育方法不对。仅用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学生把道理推理出来是片面的,教师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培养良好德行。德育是不同于科学和人文的一门实践性课程,需要以大量的活动作为支撑。

          为此,新教育实验正在研究未来的德育方法,从大德育的视角考虑个性化课程,解决新课程体系中“善”这一问题。例如,模拟联合国。过去,模拟联合国被看作学习外语的重要方式,新教育实验将其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上升到国际理解、国际文化沟通的高度。再如,模拟政协。这一课程是为了教育学生学会政治的思维,学会协商,学会协商式的民主。这不是西方民主,是在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民主样式,它和选举民主有着本质的不同,有独特的优势。

         二、新教育实验的核心价值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以学生为中心,设置个性化课程

        个性化课程是教学的关键增长点。根据生命课程以培养学生“真善美”品格为导向的准则,新教育实验在课程开展与新课程研发中,注重留有50%以上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探索感兴趣的领域。虽然现在不少学校设置了选修课程,实施了“走班制”,但是仍远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为,现在学校由于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无法安排充足的教师、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供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交流。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这也是新教育实验提倡构建未来学习中心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初衷。更重要的是,未来学习中心让学生拥有个性化学习模式成为可能。只依靠学校的资源是无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局限在一所学校,思维是跳不出去的。要真正建立个性化课程,必须打破一所学校的“孤岛”学习模式。为此,新教育实验提出,未来学校要互相交往、彼此连接,由学校走向学习中心,形成学习共同体,开设丰富的、个性化的课程。

         当然,未来学习中心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这并不代表个性化课程无法实现。当下,我们必须从中小学阶段开始,设置递进的个性化课程,使得每个领域都有适合学生的不同选修课程。课程的确很重要,课堂同样也很重要,现在的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不足以吸引每个学生,效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教学体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学会放权,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课程,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根植实践,提出“十大行动”

         生命高度的彰显需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新教育实验提出了包括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和家校合作共育等在内的“十大行动”来提升学生的生命高度。“十大行动”均针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尤其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需要加强的部分和改善的内容。例如,20年前,基于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忽视培养学生阅读素养这一问题,新教育实验开创性地提出“营造书香校园”这一行动路径。如今,“书香校园”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此外,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教育关系断裂的问题也在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新教育实验针对性地提出“家校合作共育”,通过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合作,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学生教育,极大发挥了家校合作的作用效力。另外,新教育实验允许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和需要,选择其中一些重点行动作为突破口,先做实验。当然新教育的示范学校被要求逐例开展,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三)强调愿景,重视教育共同体

         生命课程的实施主体即为新教育实验共同体。共同体,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全国共有160多个新教育实验区,共有5 600多所实验学校参与新教育实验,这就是共同体。当然,在大共同体下还有许多小共同体,如,新教育网络示范学院、新教育的首席教师等。新教育实验共同体的价值规则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也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价值理念。新教育实验倡导通过“合作”“交往”和“聆听”等方式开展交流,强调师生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形成共有的“话语文化”。在具有共有的“话语文化”的共同体中,“个人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很多同道中人;团队不再是各自为战的松散组织,而是具有凝聚力的专业共同体”[1]。

          新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幸福完整。“幸福完整”既是一种价值目标追求,也是一种过程目标追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就是说,幸福是作为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和最高的目标。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特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每一个人发挥自身潜能,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而现在的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较难给人带来幸福,抑制了每个人的基本教育潜能。如果教育评价只有一个标准,一个模子,就容易把本来具有无限可能的不同个性的人浇筑成同样的一个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领域,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得很优秀。所以,好的教育其实就是应该帮助人发现自己,找到更好的自己,在合适自己的领域提升生命的高度。

         新教育提出“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和这些美好相遇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在美好氛围中提升生命的高度。最好的教育就是把幸福感还原成教育,把幸福还给学生,让他们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能够探索知识,增强好奇心。可是,现在的教育在不断泯灭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只知道背答案才有意义,背答案才能拿高分。这样的教育和我们幸福的目标是相违背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目标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很具体,它时刻提醒着校长、教师、父母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到底要做什么。

          三、新教育实验的逻辑起点:教师成长

         新教育实验的逻辑起点是教师成长。没有教师的培养,学生的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研发,课程就成为无源之水;没有教师的实践,理想课堂就成为水中之月。所以,教师处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关键、最基础的地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就是教师   与学生是相互依赖的生命   教师就是教师    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   

         我是教师  伟人和罪人  都可能在我这里形成   让人如履薄冰

         我是教师  心底里喜怒哀乐翻滚  黑板上天高地远开阔   脚板下三尺讲台扎根

         我是教师  这是一份职业  更是一个志业

        (前言)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即为什么做教师?二是“给我一双做好教师的慧眼”,即教师要掌握教育方法,注重专业发展。二者也体现了教师成长之道。

          教师成长这个问题很关键。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理论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职业认同主要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机制,专业发展是基石,二者相辅相成。师范教育的改造,离不开这两个问题。职业认同与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归属的感知有关,专业发展主要与知识、技能有关,二者是教师成长的双翼,缺一不可。可以说,职业认同是“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专业发展是“给我一双做好教师的慧眼”。

         (一)教师的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生命个体在对于职业价值的发现和体认中,产生的心理归属感,也是帮助教师去践行教育思想的理念支撑,是教师走向卓越的重要路径”[3]。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以什么为职业,在根本意义上,就是以什么为生命意义之所托。其实,对教师来说,这个问题也是如此,教师职业生活很关键,这是生命意义所在。在新教育实验中,教师的职业认同以生命叙事理论为基础。新教育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是生命过程的主人公,是生命中的作者。人的一生就是一段不断删减、修改剧本,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才定稿的书写历程。新教育实验鼓励教师运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书写自身的教育过程、职业成长历程,并且对它们进行观照。可以说,教师的生命叙事,就是有省察地书写教育故事。生命叙事的重要性就在于每位教师既是叙事的作者,也是主人公。把故事写成什么样,取决于教师有没有把自己当作书写的主人公。

          新教育实验理论中,教师的职业认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生命原型,或人生榜样、自我镜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寻找生命原型,是好教师成长的重要基石。要像好教师一样做个好教师,不断用他们的故事来激励自己,通过向榜样学习,促进自己不断成长。好教师最终靠什么成就自己?一方面是自己,另一方面是师生的相互成长。教师要多读人物传记,在和伟大的人物对话时,可以不断地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虽然那些伟大的人物不一定是教师,但是他们的情怀、精神和习惯等都会影响我们,这就是生命原型。

          二是生命遭遇。生命中遇到的许多遭遇和挑战,往往会成为成长的契机。很多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碰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挑战,更多选择退缩、绕道、放弃。很多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如何形成的?其实就是在教了几年书之后,看不见希望,不断地感受到学生的淘气、教育的困难、命运的不公,触及成长的天花板,慢慢地认为自己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其实,也许再往前一步,就是新的天空,但是他没有走到那一步就放弃了。遭遇、困难和矛盾,有的时候就像一颗大石头,你背在身上很沉重,但是把它放在脚下就会变成阶梯,这就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基石”。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让自己和学生“在跨越重重困难及挫折之后,仍然能够建立起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存在的根本信任乃至于信念”[4]。同时,历经困难和挫折,也能够使教师生命叙事显得更加丰富与精彩。

          三是语言密码。好的教师要掌握三种语言,即人类的语言、民族的语言和地方的语言,并把这三种语言及其对应的三种文化融合起来。因此,教师应该在尊重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前提下,成为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将课程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并开发和利用地域独特文化和区域教育资源,使课程具有地方鲜明特色。这样,教师生命叙事的语言就会变得厚重而丰富。

          过去,我们对于职业认同的研究是不够的,很少用师范教学这样的途径去武装教师,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特点分析不够透彻,缺乏职业生涯规划,难以确立自己的职业榜样。未来的师范教育,要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用最好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帮助学生寻找自己人生的职业,增强职业认同感。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对教师自身来说非常关键。专业发展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二是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三是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这三个比喻大致可以形容出一个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既需要阅读过去和当代的教育名家的著作,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前行;也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超越自己,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同时还要和团队一起不断地交流分享,站在他们的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将这三种途径称为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

          第一,专业阅读。专业阅读是一种静思吸纳,它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阅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直接作用于专业实践的一种自觉地阅读。教师的阅读是一个从浪漫到精确再到综合的过程。专业阅读是自觉的、系统的过程。关于阅读,《我的阅读观》一书提出了一些见解。如“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5](P32) 。我们的精神世界和阅读的水平和内容有关,读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此外,书中还提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5](P74) 。阅读不仅对个体,而且对一个民族的影响也非常之大。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伟大的教育智慧往往藏在那些伟大的教育著作中,许多100多年以前对教育的思考,100多年以后仍然是可行的。所以,很多人看待问题、课堂、教师、学生,其实是运用了伟大的教育智慧帮助他们建构的一个基本框架。教师处理教育问题的方式基于他的教育观。充满人文主义关怀、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观,的确会帮助教师去分析教育问题。人的成长的内在规律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时代会变,时代背景会变,教育技术会变,教育场景会变,但是那些根本的教育智慧不会变。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没有变,“因材施教”解决个性化教育问题,“有教无类”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这些伟大的教育思想应该成为教师的教育工具、工具箱里有用的工具、解决教育问题的工具。教师阅读教育经典,与过去伟大的教育家对话,就是寻找、配对、组装工具箱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以及教师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阅读和教育虽然是两个圈,但是它们之间的重合度很高,阅读的事情做好了,做扎实了,教育的大部分事情就能够解决,教师也能够从中获得成长。课堂教学是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的工具箱需要在这里发挥作用,所以专业阅读十分重要。教师的专业阅读不仅要读与教育相关的书籍,而且要结合自身个性特征,选择个性化的书籍。

         教师专业阅读的根本任务,就是构造一个合宜的大脑。教师专业阅读的关键必须要回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中来。它可以使教师获得重新面对根本问题,并从根本问题出发思考当下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专业阅读强调“专”与“问”。“专”就是能够专心致志的精读某一个领域的书籍。“问”就是能够在专业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做到刨根问底。

          目前,教师的专业阅读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急于求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让教师享受阅读的过程,将阅读转化为生活方式。二是形式单一。学校可以邀请专家、作者到学校与教师面对面交流,邀请名师到学校分享自己在阅读中成长的故事。三是缺少时间。很多教师和校长都会抱怨自己很忙,实际上,做重要的事是一定有时间的,把阅读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就一定会有时间来做。

           第二,专业写作。专业写作是一种梳理表达,它能帮助教师思考,进行教育反思。真正的思考必定从写作开始。真正的写作是思考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写作不是为了发表文章,而是为了不断地深化思考。专业写作有助于教师将零散的教育经历系统整合为独特的教育经验,进而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专业写作类型很多,包括教育感悟、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和师生随笔等。专业写作强调理解和反思,反对表现主义;强调与实践相联系;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过度修辞;强调师生共写,共同编制有意义的生活;强调案例研究。专业写作不将外在的名利作为目标,而是将其恢复到本来的面目,引导和推动教师自我反思,进而服务日常教学和实践,促进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三,专业交往。专业交往需要建立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境遇背景。新教育实验认为,在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专业交往,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这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4]。

          教师常会因为思维定式而对问题产生片面性和局限性的理解,这就需要专业交往,通过互相交流和对话,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快速解决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能走得更远。教师成长需要有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共同体。新教育实验要求在专业发展共同体内,教师要与同行、学生、学生父母及其他相关者之间进行交流、研讨、学习,并积极阅读、写作,进而形成良好的共同愿景、共同理想。同时,通过“名家讲堂”等形式,以名师或榜样作为引领,帮助教师开拓视野,打破自身顽固的思维壁垒,突破陈旧的思维框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汪敏.“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J].教育科学,2020,36(1):1-8.

    [2] 朱永新.大教育书系致教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3] 朱永新,杨帆.“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师,2020(3):5-9.

    [4]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理论概述[J].未来教育家,2015(6):12-13.

    [5] 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朱永新: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漫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eg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