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景

作者: 清风8351 | 来源:发表于2022-12-14 11:42 被阅读0次

    昨天对对联,有一个对联我是这样对的:

    出句:今冬初遇零星雪【飘逸】

    对句:立夏定逢几夜风【清风】

    对句:立夏定逢几夜风【清风

    提交后,老师给指出:我的对联犯了“隔景”的毛病,让我自行更改。我真不知道还有隔景一说,就上网查了一下资料,读后感觉我对的确实有毛病,就做了修改,如下:

    出句:今冬初遇零星雪【飘逸】

    对句:夜晚又逢刺骨风【清风】

    这回合格了。

    关于“隔景”网上查阅的资料如下:

    所谓隔景,原是建筑用语,是一种园林景色分割手法,就是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做法。也即是说,同一空间,同一景区的建筑物必须相互协调,这样才能产生美感。

    诗词中的隔景,自然是运用它的引申意思。也就是说,在一首诗中,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不在一个时间,或者不在一个场景,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场景不和谐,画面缺乏美感。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杂而不纯、博而不专、缺乏中心,没有代入感,给人感觉乱七八糟。尤其在律诗中容易隔景,因为律诗的颔联、颈联是要求对仗的,很多人写文字,不对仗还好,一对仗就乱了,很多人为了对仗,生搬乱套找元素,其结果就是找出一些完全不搭界,但看起来对仗的东西。因此说,隔景是初学者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雨润飞红春色好,霜白落叶月光寒。平心而论,这对联光看字面的话,水平和功底还是有的,对仗严谨、平仄合律。可是上联写的是细雨飞花春意盎然,下联转而描写深秋冷月枯叶寒霜。上下联画面杂乱,而且季节相隔,意境非常不协调。上下联缺乏有机的联系,看不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构筑什么意境。所以你所对的对联,或者你所写的对联,上下联描写的景物,构筑的意境,必须具有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这才是一副合格的对联。再比如这个例子:案上墨香诗隽,阵前马吼戈红。上下联描写的景物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醇香一惨烈,貌似没问题,可是,上下联不在一个场景内,反差巨大,且看不出二者的必然联系。这就是隔景。

    那么是否所描写的景物不在同一时间,空间,就必然隔景呢?答案是否定的。有时候,判断是否隔景或隔意,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例如-- 春种一颗粟,秋收万斗粮。一春一秋,一种一收,是否隔景隔意?否。二者是有紧密的因果关系的,讲述有辛勤必有收获的道理。再如名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二者描写不同的事物,且在不同的场景,隔景隔意吗?想必你也可以告诉我们,这幅对联的含义吧?不经过磨难不经过历练就不可能有所成就。这就是二者有机的内在的联系纽带。很显然,不隔景也不隔意。再如自题联--夏居月下听鸣竹,秋伫篱前数落花,上联夏景下联秋景,隔景吗?我们要看一看二者有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整幅对联是表现作者恬淡,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截取了夏秋两季不同的景物,对于自然更替乃至世事沧桑赋予作者的独特感悟。貌似隔景隔意,实则联系紧密。如果这幅对联单独拿出来,不从具体的环境中分析,很可能会得出隔景的观点。

    首先,“隔景”这一说法,是有适用范围的,只适用在“写景”的作品中。而写景又分为“小景、近景、大景、远景”。

    有些作品中虽然有“景”,但写“景”不是作品的主题,而只是“借景说事、借景说理、借景抒情”,此类作品就不存在“隔景”问题了。

    【小景、近景】

    诗(联)是一幅画,指的是写景的作品。

    一溪水浅梅枝瘦;四野云酣雪意骄。

    这是一幅冬末春初的画面,是小景、近景,上句有梅、下句有雪,合情合理。但如果把梅枝,改成桃花:

    一池水浅桃花笑;四野云酣雪意骄。

    上句“桃花”是春天的景,与下句“雪意”不在同一季节,不在同一画面,隔景了。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小景、近景),桃花和雪同时出现的机会很少。

    【层次、角度不同的“大景”】

    江南水暖桃花笑;塞北云酣雪意骄。

    同样,上句有桃花、下句有雪意,但这并不隔景,因为这是站在全国范围的“大景”(角度)看风景。春节期间在我们老家(广西)桃花盛开了,而这时的东北地区还大雪纷飞。所以,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出现了不同景象,这种景象是合理的,这也不叫隔景。

    【拉长了时空的“远景”】

    春风坐处无人伴;秋月行来有影随。和:

    春日半晴花照地;秋风入夜雁连天。

    这两句,分别都有春、秋两个不同的季节,是作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季节),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色,这是拉长了时间空间的“远景”。句里的“春风、秋月”,“春日、秋风”就不算是隔景了。同样道理:

    早黄杨柳漏春信;晚翠枇杷凌岁寒。

    这一句是写一天(早、晚)的两种景色,而不是某一时间的景色,也是拉长了时间段的“远景”,所以“早、晚”景色写在一起,当然也不是隔景。

    【借景抒情】

    春愁不逐杨花散;秋恨还同桂影生。

    秋水隔人犹有恨;春山得伴更何求。

    方忻嫩绿成槐夏;又爱轻寒作麦秋。

    这三句虽然有春、秋、夏之景,但这是“借景抒情”的作品,所以虽然有不同季节的景色,也谈不上隔景问题。

    【借景说理】

    秋稻水乾还筑圃;春蚕桑尽欲鸣机。

    桃红李白难经夏;海碧山青不计秋。

    蒲团看释千回夏;楸局观成几度秋。

    这四句虽然有春、秋之景,但这是“借景说理”的作品,所以也谈不上隔景问题。

    【借景说事】

    春深甘雨桑麻长;秋霁西畴黍稻收。

    辞家去日逢初夏;买棹归时及早秋。

    藤萝满径疑无夏;泉石当轩蚤有秋。

    这三句虽然有春、秋、夏之景,但这是“借景说事”的作品,所以也谈不上隔景问题。

    综上所述,“隔景”问题归纳如下:

    1、“隔景”之说有适用范围,是指“写景”的作品存在的问题。借景说事、借景说理、借景抒情的作品,不存在“隔景”问题。

    2、“隔景”是指在某一时间、空间内,出现了不协调、不合理的景象。有小景、近景、大景、远景之分。诗联作品是否“隔景”,由时空关系来决定,不能一概而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隔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gc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