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分享的普利策奖的获得者凯洛琳·米勒(Caroline Miller, 1904-1992)写的《上帝怀中的羔羊》,故事是以是南北战争爆发前后位背景,在美国的佐治亚州第一代垦荒者,他们既不是拥有奴隶的种植园主,也不是高喊解放黑奴的资本家,他们只是贫穷农民的代表,垦荒者文斯和妻子西恩和四名子女的生活史实,他们没有改变历史,也没有创造辉煌的人生,他们只是希望扎根于这片沃野,找到归宿和财富,如同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以及陈忠实的白鹿原,都是一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
在这里生活再简单不过,生下来,辛苦劳作,女人生育,男人务农,老的一代死去,新的一代继续……初读时,可能感觉太有距离感,回到现在,目极所及的便利操作,你无法想象,自己耕种自己收割自己料理原始谷物和牲畜自己将它们变成食物喂养下一代,在这里,“钱”是不太有用的,毕竟,去海岸小镇的交易大多时候是以物易物,而且这种交易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不是随心所欲可以发生的;与”吃“一样,”穿“也是自给自足,自己种棉花自己采摘自己织布,同样适用于足上出行,每样皮革都来自于自己家的牲畜,需要自己打磨、捶打,最终成鞋绝不是我们印象之中那样随意,只需要在商场上买回成品,我们不需要知道它们的材料是来源于哪,怎么制作而成的;在”行“上,看起来一大家子都住在一起,但是今天我们时空距离只是几脚油的路限制了想要逃离现实,有的人终生只能囿于”行“,或者不如说,也困在自己的性别角色里;说到“住”,每一砖一瓦都有故事。小说中写到,希恩家中起火后房屋重建的艰难,可以想见,刀耕火种的生活,一切都是出自自己的手,那时候的男人和女人比我们现在的要成熟很多,简单的多。
简单处理的木屋,仅有的几件家具,正在开垦的荒地,以及耕种、种子,对这块土地的规划就是是第二代垦荒者伦祖和妻子西恩两个人的梦想,这个梦想很实际,很简单,没有那么灵魂激荡,更没有多少神性,但依旧让人心潮澎湃!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将来所能获得多少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双手,取决于梦想中的规划,取决于他们所拥有和所能获取的一切。
这就是生活,如果生活只是劳作,尚能自给自足,家人团圆也算是圆满。书中真正让人感到蛮荒扑面而来的是人的死亡。第一代母亲西恩怀中的伊丽莎白,在今天看来也许只是得了重感冒,就夭折了;希恩和玛戈特的女儿被烤房中窜出的火苗引燃,最终死亡;书中出场甚多的希恩的大女儿玛吉死于生孩子,而希恩第一任丈夫伦祖死于不小心砍到脚后的感染……
死亡是如此霸道,而令人动容的不是它的霸道而是它的随意。在这样一片疲于奔命垦荒者的世界里,没有时间分给对死亡无尽的悼念和痛苦,不管是死了谁,第二天的生活总是要继续下去。女人继续生,男人继续劳作,日日夜夜,生生不息。
在那样一个依靠草药与油脂尝试治疗病痛的时代,在邻里间最近也要几英里的广袤旷野上,追寻幸福是多么的艰难。或许有人看惯了生死,便能够放下自己的痛苦专注地去跟随上帝的指引;但也有人在艰难跋涉中仍旧紧紧拖曳着爱的光华,牵挂着受难着的亲眷,记挂着已经逝去的亲人,无比哀痛又不得不挺起被北风吹折的脊背去抗击新的苦难。
他们虽然贫穷,但是坚强的,他们是高贵的,但总能找到自己生活下去的理由,他们是打不倒的,是在实际生活中真实地体现了海明威名言的人“人可以被杀死,但永远不会被打败”,除了死亡,生活中的人总是去寻找活下去的方式方法,或者直面、或者逃离、或者徘徊,但绝对没有停滞!时间不会停滞,所以生活永远继续,采取任何一种方式,都需要极大的决心和勇气。
经过一代代勤劳的垦荒者的拼搏努力,原来的荒野变成了农田,杂草丛生的土地上生长着绿色的庄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