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凯洛琳·米勒的《上帝怀中的羔羊》,书中写的是19世纪美国西部的开拓者们在清苦的日子中相互珍视着彼此的故事。人们对代代传承的,亦或是倾注了浓浓爱和相思的物料很是珍爱。这里面有物件本身的珍贵,也有它异乎寻常的意义。
我不禁想:我手头有什么东西有着非凡意义?或者我这么些年最最珍爱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虚无,彻底的虚无。
原来人没有寄托也是可以活着的。
是珍爱无关紧要了呢,还是我们嫣然已经麻木已久了呢?
这样的时代,像我这样的是少数的存在,还是大家如我一般呢?
为什么会这样?从什么时候世界变了?过去的那些珍爱的东西都去了哪里?
回想幼年时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不丰富但从不无聊。记忆中小时候有太多的第一次和惊喜:过年时新做的衣服、开学时发的好看的新本子、第一次吃到方便面的喜悦、第一次见到汽车的不可思议、爸爸熬夜刻的木剑、妈妈逛集市买回的弹珠……
小时候新奇的东西不多,现在看来寻常的东西在当时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小时候仅有的几件玩具也全是手工做的,粗笨却有爱。时至今日能想起的珍爱的东西都是过去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也许是来之不易,也许是意义非凡。
现在不一样了,物质空前的丰富。稀罕的东西少之又少。一样东西有几十个花样,有几百家工厂生产。东西一旦唾手可得也就不再值得珍视。现在的孩子有一堆的玩具,却总是没有玩具玩。人们喜新厌旧,对什么也是三分的热度。花不少钱买回的东西被随意丢放,什么东西也得不到尊重,只有没有得到才值得期待。
新的社交渠道,把传统的串门唠嗑、书信等挤兑的一无是处。似乎是方便了,结果却是话少了。拉平的门槛让交流也不再珍重。面对面无言以对,相隔千里一通胡诌。微信上多日不见,相约一堂,见面却又无话可聊。你说奇怪不奇怪?
现在的亲情也日见难以为继,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与钱挂钩。耗费时间的手工变得难看和不值一提。小孩还没断奶就被扔到早教中心,在家与保姆奶奶相守最长。爸爸妈妈在外奔波,说是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孩子孤苦伶仃还以为爸妈不再爱自己了。爸妈给的不是孩子要的,结果适得其反。你说奇怪不奇怪?
珍爱嫣然是远去的过往,人们渐渐会忘却它曾经的存在。如果所有人都熟视无睹,这世界也许少了它也照旧。
有时候孩子会感觉无聊,有时候大人感觉许久没有期待的关怀。没有电话,没有“你过得还好吗?”也许所有的只是深夜睡不着时的惆怅和神经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