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图书馆看了一天的书,然后今天要听一天的音乐,把这精神粮食消化掉。
在这座高度紧张的城市里,大家都在搞钱的氛围里,这样休闲的看书听音乐简直罪恶。
但,又怎么样呢?
一想到上班过程中怼天怼地怼人的人间角斗,就满眼疲倦心累。
让我暂且享受这片刻的心静,修复受损的神经,待到未来去折腾吧,也许去把这肉身在社会机器里碾压,先不管。
最近听的歌是什么呢?
有一首歌惊艳到我了,不停地循环,直到睡觉也不愿意放手。
说来惭愧,之前不是很喜欢张敬轩这个妖孽。
瘦得像根竹篙,长得像只猴子,声音也很普通没什么感觉,不知道为什么他还屹立不倒,也许是他比较敬业吧。在这个娱乐当道的蓬勃市场里,只要自己坚持下去,总是有一杯羹。
我是这样看待他的。
但林老夕这首歌《春秋》,简直有整容般的效果,让他神采斐然,焕然一新。以前我总认为一首歌好听是旋律的问题,写词的算得了什么。但是这首《春秋》,颠覆了我的想像。
“春秋是转载要事,如果爱你欠意义……”
《春秋》可是中国的历史书,只记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而且只一句话带过。其实知道这个典故的人不多,而且还把这个典故用在爱情歌词里,天衣无缝,意味深长,不得不说林老夕惊才绝艳。谁说香港人不读书,不懂历史。他们轻松、通融、游刃有余走在中国文化的间隙里,像一道靓丽的华彩撬开了我们凝重的思想石头。
张敬轩的扎实唱功和充沛感情唱出了这首歌的澎湃力量。
“我没有被你改写一生怎配有心事,
我没有被你害过恨过写成情史变废纸。”
以前我觉得《浮夸》是粤语歌词里的巅峰了,但是现在打败《浮夸》的就是这首《春秋》。
《浮夸》讲的是小人物不受重视的境况,里面的每一句都刻画得鲜活而尖锐,配上音乐起伏落差极大的声势,“声非加疾,其势激也。”那种歇斯底里的发泄让人颤抖。当然能驾驭这首歌的只有陈奕迅那样的王者,没点底子的人就不要露怯了。
而《春秋》表面是讲述一个普通的爱而不得,卑微的心态——伤春悲秋,也许是歌名《春秋》的来历。但是它巧妙的连接了历史的《春秋》,就有了反省的姿态。
一个爱的失败者,当然也是弱者,和《浮夸》里的小人物心态有得一拼。
但是因为反省,它就高出了发泄数倍,让一个卑微仔也具备了情感的高度。
“心灰得极可耻,心伤得无新意,
那一线眼泪,欠大志,没意思。”
可以说失败者也是有自尊的,明白自己这样是廉价不值得的。一边伤心,一边自省;一边自立,一边感喟。作为歌者的张敬轩可能是人生经历过高低起伏,唱出了这首歌词的诚意,这首歌的悲壮。
“有没有运气再扮弱者玩失意,
有没有道理为你落发必须得到世人同意。”
不愧为基本功扎实,那样普通的声线被他拿捏得非常动人,低音清醇淡泊,高音收放自如。特别是他把虚词“者”这个音唱得回肠荡气,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只因你友善依然,
仍用接近甜蜜字眼通电。”
张敬轩把“眼”这个弱词唱得甜蜜而受伤,那种一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表现力太真实了,歌唱得强大是容易的,但用强唱出弱来是十分考验功夫。
“我没有为你伤春悲秋不配有憾事,
你没有共我踏过万里不够剧情延续故事。”
这样冷静地分析自己和那个人的感情,这样克制隐忍得让人觉得高贵异常。
“如令你发现为你活到失败”
张敬轩唱到“令人不安,我品行坏”,咬字非常清晰,情感排江倒海,简直帅到风月无边,只有广东仔有这种腹黑气质。
要不怎么说歌词整容呢,长得像猴子一样的人,歌声里的气质盖过了他本人的外貌,让人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样的感概,明月清辉不过如此了。
最早的版本他还像青涩的弱鸟,曲啊调啊什么都好,但是比较他后来的版本,就缺那种味道。他也只能和他自己比较,这首歌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张有此曲,一生够用了。
这时再去听他其他的歌曲,满满都是情愫。他是一个把低音唱得极有故事,高音唱得惊鸿一瞥的人。观察他以往经历,他受了同行的排挤、节目改来改去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是这也是滋养他生命的东西。所以他的歌曲有了不一样的厚重,他的脸庞有了云淡风轻的坚韧。用句话说,都不想他红,他的好都不想别人知道。
做音乐、绘画、文学的都需要诚恳的心,艺术虽然凭借想像,但最骗不了人。
当然,我又有了一首打羽毛球时听的歌。有人说,听他的歌静心。对,打羽毛球时需要静心也需要力量激情,但也不需要太多,这首歌刚刚好。
现在和孩子打羽毛球,心态也变了很多,以前总是两个人相互指责对方打得不好。现在,无所谓,捡球就捡球,打歪了就歪了,笑笑而已。
因为,我感到打球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不是对方施加于你的影响。光为获得胜利打球实在是种浪费,享受打球中的节奏更利于身心发展。
在树下打球,花纷纷落下,穿枝拂柳,腾挪跳跃,歌声在耳边调动情感,把自己化成一首诗,融化在风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寂寂无声,便是如此。
送给孩子的三本书
马上是他的生日了,孩子早就想好了要宰我一把。但是前不久才给他买了卡片,既不是年也不是节,他缠我,我便投降。友人说对男孩子不能这样纵容,但我耳朵软有什么办法?
那就收敛一下,这次按我的心思给他送几本书吧。我在书城看了一天的书,在图书馆也看了一天的书,就是为了给他找几本版本和内容都合适的书。
有人说,在网上买书岂不是方便,何必要这么精心。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小的时候,想看书没得看,废纸烟盒上的字都如饥似渴地扒着看,塞本书就狂喜不已,谁还计较版本和内容。可是他们这个世代,图书馆到处都是,家里更是不吝惜买书,但是他们看书吗?
他们不是缺书,而是缺一颗看书的心。为了这颗心,我得陪他看,得找经典的书,得找容易的书。唉,容易吗?
第一套《堂吉柯德》,为什么这套书经久不衰?故事是很烂熟的,但它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少的,特别是男孩子来说,搞笑和无畏的精神最是松弛的。所以,尽管好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小王子哲理、牧羊少年深刻、金庸世界斑斓……但只有《堂吉柯德》简单单纯直接,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选的是精装的杨绛版本,得按头让他读,或者我读给他听。这样一本书就变得有温度,成为他的记忆,带着温馨。生日礼物不应只是物质。
第二套《记录你的每一天》,这套书是我在外文图书馆里翻到的,是港台版本。像本日记,上面罗列了你每天的心情,有雨天也有太阳。写自己变得简单得不得了,只需要画勾勾,然后写一段发生的事,还有心情,都有模板。
我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训练他写作文的思维,也能加强他捕捉心灵情感的能力。学生而言,常常觉得没有素材可写,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对身边事情的敏感觉察力,一个把这种观察写下来的笔力。
写日记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现在孩子谁会主动写日记呢?这本书就十分简单,可操作性强,每天十分钟就可以搞定。另外也是一种疏通情绪的书,现在人啊心理压力都很大,成人都恨不得看心理医生,孩子处于学业和成长的双层压力下,那滋味更不好受。一个人很难和另外一个人心意相通,父母能做的有限,成长的烦恼只有自己面对。我也是这样长大的,但愿这个日记书能陪伴他。
很奇怪是没有简体中文,只好买港台版本,印刷不好还贵,只能认了。
第三套《每天3行,写小日记,练出好英文》,这个和第二套《记录你的每一天》差不多的意义,不同在于这个是练习英文的。为什么买这本书呢?
孩子小学上了六年的英语,初中还要上三年,高中亦是。花十二年的时间来学英语,还是不会听说读写。是学了忘,忘了学,好像只是一门得分的功课,没有其他意义。
能不能剥离这个功利心呢?让英语成为自己的一项小技能呢?能看英文书和电影这个当然比较难,但用简单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是做得到吧。
这本书也是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怎样表达,句式简单,用词地道。我希望他把英语当成一件小事来做,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会自如的表达自己,才能更进一步写实用英文。
云朵蛋糕
后来,朋友过来相约去看一家加盟店,一家专门做芝士蛋糕的店。
排了三四圈的队,而且还不断有加入。
不就是芝士蛋糕吗?还能好吃到天上去!
只见那家店面在商城的明显位置,鲜橙色的门框柜台,里面的搅拌机、烤箱全部刷成鲜橙色,包装盒亦是。
方方的硬凸纹路的礼品盒,里面精致地打包一块2盎司的蛋糕,提在手中还挺有份量。
“巧克力芝士五点出炉,捣蛋南瓜芝士六点出炉”,余者都是原味芝士,为着一探究竟的心态,我们排了40多分钟才买到一块原味芝士。
其实我都饿过了,又是下班时间点,来不及品尝,匆匆回家。
把蛋糕扔在圆桌上,我便在厨房忙碌开始。
果然未几便听到孩子的脚步声,他回来了。
“这是什么蛋糕?”
“我的生日蛋糕吗?”
“不是,你尝一下看好不好吃?”我煮着粥,忙着切菜,让他自行处理。
“呜呜呜……”他塞了两口蛋糕。
“妈妈,你快来吃,这个蛋糕好好吃。”
“真有那么好吃?”我循信过来,他切了一块给我。
入口即化,嘴巴里好似没有东西存在一样。
“这个一点也不甜,也不腻”,孩子评价。
“好吃,你就多吃一点。”
“嗯,我们应该吃完饭再吃的,相当于饭后甜点。”
“搞那么小心翼翼干嘛,想吃就吃。”
不到半刻,我们就解决掉这块蛋糕,大家捧腹,说是没有感觉,实际上还是挺有份量的。
“啊,果然是有过人之处,他们是怎么做到这样软乎乎的绵绵的?”真是一点渣滓都没有。
“你过生日时,我帮你再买一个,你想要什么?
巧克力,捣蛋南瓜?”
“够了”,孩子摇摇头,吃完才觉得腻,得缓缓神。太好吃的东西不能享用太多,过犹不及,下次没期盼了。
跨一座城才能去购买到,难怪有人排队三四次买几盒,想必要分配给周遭亲人。我也愿意,但经济……
能吃到新鲜滋味,感觉人也年轻了呢。
日子虽然平淡,但人心却是这样起伏。既放不下孩子的学习和未来,又想去赚钱给他提供最美好的东西,委时权衡不下。满头的白发一半是为他,居然一点都不想遮挡。这都是用心过的痕迹,这点坦然都没有吗?
过去种种,我本人从来未稀罕悲壮传奇。
将来色色,我本人宁愿加班精疲力尽。
怎么解呢?
网友评论